斩获哈佛全奖!看南大科研型女孩陈蝶依如何让名校说出“Welcome!”

2018年05月23日 21:28:56 | 来源:南京大学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陈蝶依在哈佛图书馆前

  陈蝶依是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数学方向2014级本科生。作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拔尖计划”的入选者,对学术研究的注重和培养贯穿她本科生涯的始终。她的研究兴趣集中于贝叶斯统计、随机点过程以及模型选择等方面。短短四年,陈蝶依就拥有美国和加拿大部分高校统计专业三次海外科研经历,并获得了统计学领域两位知名教授的推荐。

  目前,陈蝶依已经收获哈佛大学统计学博士(全奖)、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硕士、芝加哥大学统计学博士(全奖+ 4.5万美元奖学金)等多份offer,并最终选择前往哈佛大学统计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是南京大学斩获哈佛大学统计学博士offer的第一人。

  曾获奖项及荣誉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MCM) Honorable Mention

  南京大学校级优秀团员

  南京大学校级优秀学生

  南大拔尖计划奖学金一等奖,拔尖竞赛奖学金,廖氏奖学金等

  尽管相约在咖啡馆的角落,可采访者与被访者几次相视却愣是没认出对方——

  你心目中拥有数次海外科研经历的数学专业女孩是什么样?严谨老成一丝不苟?

  细碎光影下的陈蝶依身着白色T恤,肩背红色书包。“啊,就是你们吗?”相识的一瞬,她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竞赛是一种爱好,踏实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陈蝶依 南京”,你会发现满满一页全是陈蝶依在数学、物理竞赛上的入选名单。说起竞赛,陈蝶依有着不同寻常的兴奋。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学竞赛。我从小就喜欢。” 竞赛不知道是多少人学生时代的无可奈何,而到了陈蝶依这里却被“喜欢”和“有趣”点亮。“刚开始只是学数学竞赛,后来觉得物理也很有趣就开始学物理竞赛。”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一等奖以及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等奖让她获得了被前身为南大少年班的南大匡亚明学院提前录取的机会,在大学她依旧享受着竞赛的乐趣,刚步入大二时,仅靠三天自学,初次参赛的陈蝶依就获得了数学建模国赛二等奖,后又获得美赛(MCM)H奖的佳绩。


陈蝶依在接受采访

  当被问及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时,陈蝶依的回答十分坦率:“我觉得自己可能是有一点天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努力,我更愿意强调努力的重要性。” 一道数学题,别人或许需要反复理解几遍,但她很多时候,似乎做过一遍就可以触类旁通。她坦言,每个人受益于自己理解和接受能力的程度有极大可能是不同的。然而,天赋所带来的时间盈余并不可用来挥霍,陈蝶依觉得如果真有这样的优势,就应该更加自觉、沉稳,谦逊地多学一点,多学总是没有坏处的。她从小就喜欢走在规划的前面,在理解老师上课内容之后,她就会自学下一章节的内容。“我比较喜欢超前的学习,就比大家学得多一点、快一点,自己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也挺享受这个过程的。” 当下,即使大学的学业已经接近尾声,陈蝶依表示她还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以后什么都离不开计算机,多学一点没有坏处的。”

  “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陈蝶依琢磨出了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或许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对她而言,大道至简,这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她坚持了这么多年的“秘籍”。“上课一定要认真听,把老师讲授的每个知识点都记住,然后回去一定要复习,马上就要都看一遍,不能听完就扔在那里。平时上完课复习,把内容吃透了,掌握得就可能更好。”

  “有意思”与“爱挑战”

  “有趣”是陈蝶依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每每提及,眼眸中总是闪烁出一种倍加可爱的光芒。她似乎对世界的一切美好都抱有天生的好奇和敢于尝试的勇气:竞赛是有趣的,冗长复杂的方程式是有趣的,她沉浸其中感到很是幸福;音乐绘画是有趣的,运动健身也是有趣的,让她不知疲倦地积极投身。甚至在摄影师拍照的过程中,她也格外好奇:“这个好有意思啊,请问可以让我试一试吗?”

  科研之余陈蝶依的爱好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她十分自然地细数着:“油画、水彩、素描、钢笔画......这些我在小学都有接触,乒乓球、电子琴也是我的爱好,手工和航模自己平时也有做。来到南大,我又有机会开始健身游泳,在杜克交换的时候还喜欢上了击剑。”


陈蝶依在杜克大学交换期间练习击剑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为陈蝶依带来了全新的天地——身为院学生会活动部的一员,她积极参与组织策划了迎新晚会、跨院联谊、“我为词狂”等一系列活动;她还多次投身志愿工作,积极服务社会:青奥会志愿者、南京儿童福利院志愿老师......在她看来,学生活动与志愿活动的趣味不仅仅在于锻炼自我、充实个人经历,更在于拓展与人交往的综合能力,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陈蝶依的手工作品

  “有意思”的另一面往往就是“爱挑战”,这也是陈蝶依给自己的又一关键词。在她看来,自己的很多决定都离不开这三个字。申请哈佛的统计学博士也不例外。陈蝶依坦言,选择读博是因为自己喜欢科研,喜欢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带来的挑战性。“在我个人眼里,相比应用别人的方法,我更想自己去努力创新,争取让自己的模型和方法给别人用,这更有趣,当然也更有挑战性。我很喜欢这种钻研的过程,很有成就感。”

  然而申请哈佛统计学博士本身也是一次大胆的挑战,挑战很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哈佛的统计学博士offer在大陆基本只发给过清北,南大历史上没有人申到过,似乎也没有人去申请。”但陈蝶依决定勇敢地去尝试,并确确实实成功了。

  实力带来幸运,机遇铸就梦想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陈蝶依感慨道。能申请上哈佛是或许是很多学子的梦想,而获得全奖的机会更是离不开过硬的实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实力则是“准备”的证明。

  对陈蝶依来说,大三是她大学四年中很重要的节点。作为南大“拔尖计划”的入选者,她通过匡亚明学院的交换机会,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杜克大学学习科研,并遇到了人生中亦师亦友的一位重要导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获得了在自己心目中价值非凡的科研经历。


陈蝶依生活照

  “真的很感谢匡院的‘拔尖计划’,没有这段经历可能就没有后期的很多机会。”陈蝶依如是说。在杜克大学交换期间,基于“拔尖计划”的科研性,陈蝶依积极主动地与多位教授联系。然而最终找到她的却是一位她当初最不敢找的人——一位年逾七十的资深教授。他是贝叶斯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在业内享有非常高的声望。

  陈蝶依坦言,自己最初根本没有敢主动联系他,只是修了这位教授的一门统计学课程。可是“他有一天就主动提出来说:‘我觉得你挺聪明的,很有想法,想带你做科研。’”让陈蝶依很是意外。但事实上,陈蝶依后来才得知,“意外”本身其实并不意外:满分的成绩,主动的沟通,独立的想法,让这位教授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蝶依与这位导师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仅是学术道路上的师徒,导师在生活上给予陈蝶依的鼓励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她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时至今日,陈蝶依还一直与她的导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就像家人。我们会定期联系,还打算一起继续合作,我后来去美国的时候,还专门去拜访他。我们会聊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学校里的美食等等。很幸运,南大给予我这样珍贵的机遇,让我遇到了这么好的一位老师。”

  在这段经历的基础上,陈蝶依又陆续在国外取得了两次意义非凡的科研经历,并且获得了两封业内著名学者的推荐信。这也为她后来成功申请哈佛添上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我也想为学弟学妹们创造机会

  毕业在即,回想起在南大的四年半,陈蝶依感慨颇丰。高三寒假时,她就是被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宽口径和交叉科研导向吸引,提前成为了南大的一员。现在,她更加感谢自己当时的决定。她心中的南大是一个诚朴的大学,低调沉稳的学术氛围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南大也是一个宽容的大学,可以理解每个学生的梦想并提供相应的机会。

  在她看来,南大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很多优质的平台,此时的陈蝶依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为更多南大人的梦想助力。她希望在哈佛继续努力,在国外老师心中留下良好的“南大印象”,为学弟学妹争取更多机会。

  同时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要好好利用南大提供的如此优质大量的学习、科研和活动平台,在本科期间多学、多练、多尝试。“南大学子都很优秀。希望学弟学妹们对自己更有信心,敢于为自己争取机会。我或许因为就是拥有了这份自信和勇气,才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可能。”

  据悉,南京大学目前开设了匡亚明学院(大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天文学七个拔尖班,所属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实力超群,其中匡亚明学院强化部(大理科班)作为国家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所创造和推行的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被北大、复旦等兄弟高校效仿,成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据统计,匡院每届85%以上的毕业生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70%学生可推免保送至清华、北大、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匡院近3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00多位学生被MIT、斯坦福、剑桥、康奈尔、耶鲁、杜克、加州洛杉矶、哥伦比亚等造国际名校录取深造。

  (来源:南京大学 编辑/童婷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