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安享晚年,却在异乡漂泊,为跟儿女团聚或帮助照顾孙辈,不得不成为陌生城市里的外来人口,如今,这样的"老漂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个个社区里。那么,离乡"漂泊"的老人们过得好吗?他们能融入陌生的城市吗?他们又有什么期盼与要求?聚焦城市“老漂族",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群体的喜与忧。
背井离乡两地分居 为子女成了"老漂族"
伴着下午3点钟的暖阳,家住南京市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二段社区的陈阿姨祖孙二人走上回家的路……接孙女回家,这是陈阿姨每天最期待也是最开心的"任务"。回到家,小孙女吃了颗果冻,之后,陈阿姨开始督促她做作业。
看到小孙女乖乖写作业,陈阿姨也开始忙碌起来,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晚餐。
陈阿姨本名陈春昭,八年前,跟随小女儿从四川来到江苏南京,成了城市"老漂族"中的一员,从此,照顾外孙女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陈阿姨和记者说道:“我大女儿说妈妈你去吧,妹妹家里没有人,你不帮她谁帮她,她说你去帮帮她嘛,然后我就来了。”
刚来那几年,跟邻里语言不通,诸多不方便,好在陈阿姨的老伴儿也陪着过来,老两口作伴,日子也不觉得孤独难熬。然而,没过多久,老伴儿不能适应异乡的生活,生病了。由于异地就医不便,就回了四川老家。虽然也想跟着老伴回四川老家,不过,陈阿姨明白,身上担负着带外孙女的重任,想想还是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八年,一起生活大半辈子的老两口不得不"两地分居"。
陈阿姨本想等到外孙女上小学就回去,哪知道小学还是回不去,早上由女婿送到学校,下午放学还得陈阿姨去接。
异乡南京渐渐成了第二故乡,陈阿姨也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看着外孙女一天天长大,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陈阿姨“累并快乐着”。
“老漂族”的苦恼:住不惯 处不熟 诊不便
像陈阿姨这样专门照顾晚辈的老漂一族不在少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老漂族"们为了投靠子女、照顾孙辈,脱离原有的熟人圈子和社交网络,离开老家,来到异地开始一段新生活。不过,要想融入所居住的城市,却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64岁的汪先凤老人说:“平时在老家有亲戚走走,有朋友聊聊,有同学玩一玩,还有亲戚串串,那是很好的,但是在这里也是没有办法,小孩要工作 我们要支持他们啊,要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缺少朋友、想家、孤独、不适应,缺少娱乐休闲,成为很多随迁老人的共同特征。而年龄大了,看病就医成为"老漂族"们生活中绕不过的一道坎,不少"老漂族"反映,几乎所有城市有关异地医保报销的程序都较为繁琐,年纪大了,她们往往搞不懂。
"老漂族" 董秀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医保的问题,每次看病都要回家,结果这儿得了急病,没有办法只有自己拿钱去看。”
随着医保异地结算的普及,可能这个问题会逐渐淡化,但是将新城市变成落叶归根的归宿,将成为多数"老漂族"心中的一道槛。
由于子女忙于工作,很多时候,背井离乡来到子女身边的老人,仍然缺乏亲情的温暖。诸多"老漂族"难以释怀的"痛",也使得这一群体产生了很多不为人关注的心理问题。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邓曦 张晋宁 编辑/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