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剃头匠闫殿学:坚守“顶上”功夫一甲子

2018年05月20日 07:24:08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宿迁剃头匠闫殿学:坚守“顶上”功夫一甲子

  “老闫,家里有亲戚明天结婚,给俺这络腮胡子刮一刮,精神点好去喝喜酒。”

  “好嘞,你就等着瞧吧,等会包你神清气爽……”

  围好白围裙,调好肥皂沫,将热毛巾敷在老顾客的面部,今年74岁的闫殿学弓着背,左手轻抚客人面部,右手拿起剃刀,伴随着“吱吱”声响,他就娴熟地忙开了。

  而老顾客躺在椅子上,微闭双眼,任凭锋利的刀具在面部游走,却是一副享受的神态。十几分钟后,伴随着围裙啪啪抖了几声,顾客起身瞧瞧镜子中的自己精神焕发,再摸摸光滑的下巴,掏出5元钱满意而归。

  这温馨的一幕,每天都在宿豫区陆集镇利民村顺仰路南侧的一间简陋却很整洁的理发店上演。

  乡村剃头匠闫殿学,今年74岁。12岁入行,至今已坚守60多年。乡村剃头匠仍可见,可剃头推子拿了一甲子仍没放下,则寥寥无几。

  来这里理发的,大多数是上了岁数的老主顾,他们不仅要剃头,还要修面,更能享受掏耳朵、按摩等一般理发店难以享受的服务。价钱嘛,说出来你或许不信,全套服务只收5元钱,而且20年没有变。大名在外,难怪周边宿城、洋河都有人专程来找他剃头。

  5月10日上午,趁着难得的农闲空隙,伴随着布谷鸟的清脆叫声,记者赶到剃头匠闫殿学的理发店采访,回忆起以前走村串户时的剃头经历,他感叹不已。

  “从我爷爷那辈算起,这门剃头手艺在我家传了3代,我是12岁时学的,就读过两年书。”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闫殿学父亲或许认为学门手艺饿不死人,而子承父业更是天经地义,所以早早就让闫殿学跟着学起手艺来。闫殿学本以为学剃头很容易,可新鲜劲一过,等待他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

  “剃头是个苦差事,不仅要练站功,最重要的是练手腕功。无论是剃头,还是修面,这其中的刮胡须,那更是个技术活。”闫殿学不会忘记,为了尽快学好基本功,晚上父亲点亮煤油灯,自己则拿着刮胡刀练习架刀子。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睡觉时腰酸腿疼,特别是手腕处一动就疼。即便这样,基本功一练就是一个多月。

宿迁剃头匠闫殿学:坚守“顶上”功夫一甲子

  终于出师了,闫殿学挑着担子正式开始了乡村剃头匠的生涯。“上世纪大集体时,我负责11个生产队的剃头任务,临近年关一天最多剃过80多个人。那时也容易,到了生产队牛棚里,烧了一大锅热水,也不讲头型,最多用碱块洗洗头,肯下灰。”先是剃头挑子,后来在家里,最后在公路边搭个棚子,直至现在的理发店,场地在变,而闫殿学用心为每一位顾客剃头却一直未曾改变。

  闫殿学表示,以前剃头时,都是用手一边推一边捏动推子,配合着梳子在头上咔嚓咔嚓地推过,一缕缕头发就被剪了下来。头发梳理完毕,年纪大的人还得刮脸。刮脸的时候,要先用热毛巾敷面,待到毛孔张开,再用毛刷蘸上肥皂沫在脸上细细地刷,然后把剃刀在荡刀布上面正反荡几下,使剃刀更加锋利,就会依次在脸上细细地刮来。嘴唇、下巴、鬓角、脸颊、脖颈,都要仔细发刮,连上眼皮也得轻轻带过。刮完脸以后,保证在脸上摸不到一根胡茬,“刚开始最怕给人刮胡须,剃刀刀口要紧贴大拇指,下刀力度要轻,否则很容易弄伤顾客。”

  闫殿学给人剃头时,还会在顾客的头上捏几下,让人昏昏欲睡。等到理完了,再在头上捏几下,顾客就知道剃好了,感觉就像睡了一觉,十分清爽。头剪完了,如果需要,闫殿学还要为顾客采耳、推拿按摩,整套下来,需要40分钟时间。“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口艺。剃一千刮一万,挑子一撂就要饭。”提起剃头匠这门苦差事,闫殿学说得一套一套的。“刚开始剪个头才几分钱,拿个鸡蛋就能剪。后来逐渐涨钱,也只够养家糊口。年轻人包括吹洗,老人包括刮胡子等全套,在他的理发店最高涨到5元钱,至今已经20年还是这个价。”

  闫殿学是个有心人,到大城市走亲戚时,留心学习同行的理发技术。“我可不是只能为老人理发的剃头匠,我也会流行的大麻花、小分头、小平头、小圆顶等发型。他会根据顾客头型剪什么样发型合适、好看,有精神。别以为剃光头就容易,要想剃好则要自下往上戗着剃,这样发型光滑干净。刮脸最后收刀时,左手捏着顾客鼻子往上提,鼻孔处才会刮干净。而吹头发同样有讲究,不能上油直接吹,而应洗过头吹干,分批一点点往一边吹,这样到风口地不散板……”

  “不管你是领导干部还是平头老百姓,来我这里剃头,我都一视同仁。”闫殿学玩笑中透着对自己这份职业的尊重与自豪。昔日刀下发无数,如今座上客渐稀。现在前来理发的人越来越少,可闫殿学并不失落,他不看重赚钱,关键是有个健康的身体,晚年生活才充实。有这个理发店,还能经常看到老朋友。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则是后继无人。“儿子年轻时也曾跟我学过理发,可现在没人愿意干。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为老乡剪下去。”

  时光荏苒,老式剃头工具依然躺在闫殿学店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事,见证着剃头匠这个老行当的兴盛与没落。如今,闫殿学更像是这个老行当的忠实守望者,依然在迎接着每一位客人。

  “操世上头顶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虽只是毫末技艺,却依然顶上功夫。”古老的技艺还在心里,十指的温柔还在延续,细致的活儿还在传承,这些“老土”的技艺却将消失,不变的是闫殿学对生活的向往,执着和对往昔的记忆。

  (来源:宿迁网;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