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四点放学,家长却五六点下班,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13日,记者在江苏大学获悉,针对这一困扰学校青年教职工的“痛点”问题,江苏大学关工委与附属学校联合成立了“四点钟学校”。每天放学后,不能被家长及时接走的小学生会来到“四点钟学校”,在值班的退休教师照顾下完成当日作业、阅读课外读物,直到父母下班来接。
校方告诉记者,每天下午放学后,走进位于江大附校的“四点钟学校”,一些留校的小学生都正认真地坐在教室里看书和写作业。期间,几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教师,不时走到他们面前指导作业。
据了解,“四点钟学校”的志愿者,大多是江大六七十岁的老同志,年纪最大的已有八十岁高龄,每两周轮一次值班,每次一个多小时。虽然这是一份义务工作,但“四点钟学校”的老教授们干起来却是一板一眼,毫不马虎。
“老教师们每天及时点名,对学生的出勤、纪律情况都做详细记录;认真维持教室秩序,耐心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江大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值班的老教师们还不时纠正孩子的坐姿、规范写字的姿势、帮他们检查作业和纠正错别字等。
而如果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值班老师就会及时找孩子们单独谈话,并给他们“对症下药”提要求,同时还会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向“四点钟学校”的老教师们反映自家孩子玩心重、不爱学习、也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每每接到这些“投诉”,义务值班的老教师们,便会格外关注那些自控力有欠缺的学生,督促和引导他们克制自己。
这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而一旦遇到不够自信的孩子,老教师们还会有意识的为这些孩子们,创造更多机会表达和展示自己。
记者了解到,在“四点钟学校”的照顾和帮助下,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及时完成作业,并保证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解决了部分家长的难题。
更令人高兴的是,“四点钟学校”成立以来,在这些德高望重老教师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大学生也陆续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为孩子们不定期开展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文学艺术等素质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四点钟学校”不仅充满了青春活力,同时对孩子们的诱惑力就更大。
江大关工委这名负责人透露,“四点钟学校”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有400余名小学生受益,平均每学期都有50多名孩子在这里受到照顾,人数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70人以上。
采访中,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把孩子送到“四点钟学校”,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和学业,自己也可以安心工作。“谢谢这些老教授们的付出,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切切实实解决了我们青年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来源:扬子晚报网;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