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是一个根植于百姓内心的救命电话,每当生命遇到危险时脑海里就会跳出这三个数字,而这三个数字的背后,是一群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的人。
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一名护士,这是一辆120急救车的人员标配。"拍档"不仅局限于两人配合,当然,还有三人组成的"铁三角"。
120急救车空间虽然狭小,但却是生命所系、性命相托之处。驾驶员、医生、护士之间的默契配合,挽救的不单单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是重燃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么一个"黄金铁三角"120急救医生。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生王虎说:“我是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的一名急救医生,从事这一行已经有8年了。”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护士张艳华说:“我是徐州市急救中心一名急救人员护士,我现在从事这个工作已经2年了。”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驾驶员朱文强说:“我是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的专职驾驶员,从事这个工作已经8年了。”
4月28号上午10:12分,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中心医院站点接到急救电话,一名70岁的脑梗病人晕倒在路边致头部受伤。驾驶员30秒接听电话了解信息,医生和护士1分钟整理药品器材上车出发。在一路热心市民的帮助下,驾驶员仅用了6分钟的时间,10:18分到达现场。
这位70岁的老人头部摔伤鲜血直流,急救医生王虎对出血点进行简单处置后,10:21分伤者被抬上急救车。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市中心医院站点人均日出车15次,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之下,急救人员仍能保持有条不紊,这么坚定的信念背后是急救人员经年累月的默契配合。王虎、张艳华、朱文强早已是这里的"黄金铁三角"。
王虎说:“我和护士我们一般会因为上班时间比较久了,我们知道大概是哪方面的病,我们就会很默契的把这些东西都准备好,在车上我干这个我就知道她会干那个,自然而然分工就分开了。”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当病情紧急的时候,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拔打120急救电话。就在王虎刚刚把摔伤的70岁老人送到医院,驾驶员就又接到了一个出车任务。上午10:36分,"黄金铁三角"再一次出发。
王虎耿直、有一说一,张艳华不善言表但心中有数,朱文强沉稳给人以安全感。也许就是因为如此鲜明的性格互补,才注定了他们会成为工作中的"黄金铁三角"。
王虎说:“司机出车的时候就喊一声走了,不要说别的我们大家都明白,这就是平时日积月累养成的默契。”
张艳华说:“这个病人如果我们怀疑是低血糖的话,我在开通静脉,我们大夫就用另外一只手给他测血糖 ,这个就挺有默契的。”
有人说:中国人把生与死看得很重,重过泰山。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生与死、始与终,是一条界线,更是一道鸿沟,一边是生命的存在,另一边是生命的消失。普通人把生死看得重,因此敬畏生命,而这些120急救中心的医生不仅看重生命,更将它置于工作使命的地位,力尽所能、争分夺秒,,只为把危难险重患者留在生的一侧,哪怕多留一点时间。
王虎说:“有些因为家里没有陪人各种各样的原因吧,等我们到现场整个人已经不在了,有的时间比较长没有一点抢救的机会了,这一个生命就没有了。”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年均接听急救电话11万次,去年全年的实际派出量达4万车次。一个班组三个人只是镜头中的一个缩影,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急救人员正奔忙在抢救生命的路上。在岗的分分秒秒都在面对生与死,面对快与慢。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生命有时,聚散无期,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你所要去的方向,我来掌握;你所需要的援助,我来提供。无时无刻严以待命,用尽全力守护病患的生命,向所有的劳动者们致敬。
(来源:徐州夜新闻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