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在烟波浩渺的文学图书出版物中,南京为其贡献了很多中外文学经典著作,那些著作滋养了后来千千万万的读者。而每一本著作后面,都有着或鲜为人知,或已被人淡忘的故事,这些故事和那些著作一样,本可以烛照和激励今天的人们:
比如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呼啸山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呼啸山庄”的译名,是由南京的一位翻译家首创,并沿用至今;
比如译林出版社的《追忆似水年华》,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它是推介到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影响深远,以至有人称译林出版社是靠一套《追忆似水年华》打下基业的;
比如江苏文艺出版社首推的池莉、苏童等作家文集;
……
2018年,南京著名翻译家杨苡即正式迈入百岁老人(虚岁)的行列,她的家世,她为中文世界贡献的《呼啸山庄》译本,甚至是她的女儿、画家赵蘅,都让后人对其产生景仰之情。
“哦,希刺克厉夫,你把我的心弄碎了!”她的译著《呼啸山庄》更是被很多人看成是自己的爱情启蒙。《呼啸山庄》至今已再版数十次,曾获南京市文联金陵文学翻译奖,其精装本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
尤其难得的是,“呼啸山庄”的译名,即由当时还是一位女大学生的杨苡首创,并沿用至今。
杨苡至今仍居住在鼓楼南大的宿舍公寓。
看电影学英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由《呼啸山庄》改编的黑白有声片《魂归离恨天》可谓红极一时,该片由劳伦斯·奥利佛与梅尔·奥勃朗主演,很多学生都对其如痴如醉,这其中就包括杨苡。早在女校读书期间,杨苡就渐渐养成了看电影的爱好。在她10多岁时,尤其是她哥哥杨宪益去了牛津以后她每个礼拜六最重要的消遣就是看电影。在看电影中,知识就这么得到了积累,英文也得到了学习。
而看到《魂归离恨天》这部电影时,杨苡正在西南联大上学,很偶然的,一次她接触到一本书,发现这书竟然就是好莱坞名片《魂归离恨天》的原作,那时她就下定决心将它译为中文。
据了解,在当时,这书已经有译本进来,是梁实秋翻译的,梁实秋将“Wuthering Heights”翻译为《咆哮山庄》。对于这个译法,杨苡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我想也许是梁先生从希刺克厉夫的乖戾性格与暴虐行为得到启发,但我总认为这个书名不妥。在书中第一章里已明确指出W. H.是希刺克厉夫的居住地,原属于恩萧家族的住宅的名称,我想任何房主是不会愿意用‘咆哮’二字称自己的住宅去吓唬来访者的。”
读者珍藏的祖传珍本
意外得到“呼啸山庄”的译名
可是,究竟如何翻译更为妥当呢?这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了杨苡灵感,那天晚上,书中的场景不停地在其脑海回转,时光再次把这位老人带到那个情境里,并随着她的回忆变得越来越清晰:“我那时也住个破房子,一塌糊涂,厕所什么都是坏的,楼下有个大院子……每晚坐在那儿,外头刮大风,对面山上像闹鬼一样,尤其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有点瘆人。那晚风雨飘摇,一阵大风呼啸而过,雨点打在玻璃窗上,宛若凯瑟琳的哭泣,觉得自己正住在约克郡旷野里那所古宅子里,不自觉地念着Wuthering Heights,灵感从天而降!”
“我嘴里不知不觉的念着Wuthering Heights……苦苦地想着该怎样确切译出它的意义,又能基本上接近它的读音……忽然灵感自天而降,我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四个大字!——”这段真切的回忆,后来被杨苡收进了《呼啸山庄》再版后记中。
影响了整个中文世界
记者了解到,杨苡译的那本《呼啸山庄》,后来荣获1979—1986南京市作协首届金陵文学奖中唯一的翻译奖,1990年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后,曾同时以精装、平装和普及本三种版本行世,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其中的精装本已被英国勃朗特纪念馆收藏。译林版《呼啸山庄》还曾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据译林出版社相关人士介绍,不论图书市场如何起伏,译林版《呼啸山庄》至今一直每年重印数次,深受一代代中国读者的欢迎。台湾某出版商在一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搜集并挑选了《呼啸山庄》的几个中译本,经过仔细比较,最后决定购买她的译本在台湾的独家出版权。
在南京与翻译相伴
来看看杨苡显赫的家世吧:
1919年,杨苡降生在天津一个富庶家庭,由于父亲去世较早,杨苡从小便依赖着兄长杨宪益。杨宪益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全本《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是将《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
杨苡的翻译生涯始于西南联大外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作家,包括叶公超、冯至、吴宓、沈从文、杨振声等,都与杨苡有过师生之谊。但是,据资料显示,早在1935年,杨苡便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陆续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杨苡从天津女中毕业,保送南开大学中文系。1938年,杨苡离开天津,转去昆明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同年,杨苡在昆明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战歌》杂志9月、10月刊上发表了《九一八纪念日》《破碎了的铁鸟》两首诗作。此外,她还创作了一些儿歌。1959年出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获得了建国十年优秀儿童作品奖。此外,她的翻译作品《天真与经验之歌》曾获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之文学翻译奖。
1940年,杨苡与西南联大的同学赵瑞蕻结婚。赵瑞蕻生前在南京大学任教,也是一名翻译家,有译著《红与黑》等。1960年,杨苡到南京师范学院任教。
赵瑞蕻与杨苡的女儿赵蘅是一名画家、作家,其作品《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曾畅销一时。赵蘅是南京汇文女中60届毕业生,爱画画的她在上女中的时候就担任少先队大队壁报栏的壁报员,对绘画的热爱在最艰苦的年代也没有放弃过,终于在四十六岁时踏进中央美院的校门。
(来源:紫金山新闻;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