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二代"让国产大飞机烙上“无锡印记”

2018年05月02日 11:20:35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沈于蓝,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身为企业家的孩子,他不安于只做个富二代,通过钻研3D打印技术,创办了涉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新企业,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创二代”。

  2012年,当时24岁的沈于蓝刚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毕业,学习国际商务管理的他,有三条路可走。“要么回父亲的公司、要么进外企,或者创业。”沈于蓝说,“那时候父亲的企业正从家族企业向真正的上市公司转型,我进公司可能会对职业经理人有影响,而进外企如果接触不到核心部门,又得不到太多锻炼。所以最终决定创业。”

  刚巧,一位材料专家从海外归来。父亲的企业争取到与这位专家接触的机会。交谈期间,沈于蓝敏锐地感受到了3D打印的前景,成立了金属3D打印公司——飞而康科技,并担任董事长。

  引进了“高精尖”的技术设备,沈于蓝把目光投向了“高精尖”的航空航天领域。这一领域的门槛极高,一些项目的前期验证工作就需要好几年。

  “人才很重要,我们公司偏于鸿山一隅,周围配套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只能依靠行业前景和企业氛围打动人。”沈于蓝东奔西走,招来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才俊。“在管理理念上,我不喜欢管控到每一步,而是放权,只要给员工足够多的空间,他们就有很强的向上动力。”

  在飞尔康与中国商飞公司合作的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中,沈于蓝带领的团队体现出了“在重压下前行”的品质。“原先C919发动机前的排气管道由一家传统制造商来做,已经做了几年,结果飞机点火前两个月,这家厂商说做不来,点火时间可能会推迟。”沈于蓝说,“最终飞尔康临危受命,全公司连续两个月加班加点做出了产品,当晚就运往上海,连夜装机,隔天点火,解了商飞的燃眉之急。”这件事在商飞内部引起轰动,飞尔康也在业内一战成名。

  这一成功案例,印证了沈于蓝的观点——3D打印能完成传统工艺无法完成的产品。“不仅如此,3D打印还能颠覆设计师的思维。他在设计时可以较少地考虑产品加工难度,更加专注于功能。”沈于蓝举例,“一个进口的小型罗盘发动机,有70多个零件,2公斤重,通过3D 打印做,只要11个零件,800克。”

飞而康快速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于蓝现场观看大飞机首飞(图片来自飞尔康官网)

  为了实现金属3D打印技术的国产化发展,沈于蓝不仅要求3D打印产品自主研发,还要求3D打印原料实现国产化。公司组建初期,所有原料都需要进口,发达国家限制很严,每次进口很少的量就需要申报,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沈于蓝的团队攻坚克难,用了一年的时间,自主研发出航空级3D打印钛合金粉末,把原料技术攥在了自己手里。

  飞尔康的英文Falcon,在中文里是“猎鹰”的意思,沈于蓝对于3D打印的前景,就像猎鹰一样看得长远。“3D打印的行业还很新,目前我们在做的,是建立一些行业制度、标准。”沈于蓝表示:“未来我会革自己的命,我们会从一家偏向生产的企业,向研发端转型,把3D打印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师的脑袋里,致力于创造新的产品。”

  (来源/无锡日报 无锡经济广播 编辑/季玉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