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华兄弟俩
27日,扬州市救助站借助DNA比对科技,成功地帮助一位离家近一年的救助对象找到了亲人,再现了一幕现代版“滴血寻亲”、家人团聚的感人场景。
采血比对
与DNA库中老父信息一致
2017年7月6日,邗江区某镇民政办及辖区派出所共同护送一名流浪男子来到市救助站。初入站时,该男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眼眸中满是茫然无助的神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立即为他洗澡、换衣,在与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思维混乱,疑似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由于这名男子始终无法说出自己的姓名及住址,在多方发布寻人启事未果的情况下,最终只能滞留在扬州救助站,由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将其送往托养机构,进行临时托养。
这大半年来,救助对象那无助的目光始终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工作人员一方定期探望这名救助对象,设法沟通互动,试图从他含糊不清的话语中探寻到其家人的线索;另一方面与公安部门积极协调,借助公安部门的现代科技手段,采集救助对象的DNA,并与公安部门DNA信息库进行比对排查。
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不懈地努力,今年4月17日,公安部门终于传来了喜讯:这名救助对象的DNA信息与邗江区某镇一名失踪人口的DNA信息比对成功。随后,当地派出所联系上他的家人。
遍寻不得
亲哥接回兄弟,喜极而泣
27日上午,一名中年男子急匆匆地走进了扬州救助站的值班大厅。面对着迎上前来的工作人员,这名男子满脸期盼,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似有满腹的话语,可最终涌到嘴边的却只有一句:“我的兄弟在哪里?我那80岁的父母亲,正在家中等着和他团聚!”
原来,这名男子正是救助对象的亲哥哥,接到派出所的通知后,第二天一早就赶到救助站接弟弟回家。救助对象的名字叫赵光华,长期患有精神疾病,2017年5月初从家中走失。虽然家中亲人立即报警并发动亲戚朋友在周边乡镇多方打听,但赵光华始终毫无音讯。年逾八旬的父母时常以泪洗面,生怕与失踪的儿子此生再难相见。抱着一丝希望,赵光华的老父亲在公安部门留下了DNA信息,期盼着赵光华有一天能够凭借这一线索,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立即为男子办理了家属接领手续。在见到亲人的一刹那,赵光华似乎认出了自己的哥哥,无助的目光中突然闪现一道神采,上前紧紧抓住家人的胳膊不愿松开;而他的哥哥也禁不住眼角噙泪,端详着兄弟喃喃低语:“感谢党!感谢国家!我们这就出发,爸爸妈妈正等着你回家!”
借助科技
让回家的路不再漫长
回家!这两个字,简单而又温馨,却承载着全体救助人无数的汗水和牵挂。
长期以来,扬州市救助站一直高度重视救助对象的甄别寻亲工作,除了积极拓展工作的“广度”,强化工作的“力度”外,还进一步在甄别寻亲的“创新度”上狠下功夫。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破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及技术藩篱,寻求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兄弟部门的专业人才资源及DNA比对、人脸识别等现代科技手段,共同构建网络型甄别寻亲协作平台,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载体、创新服务机制等有效举措,整合各种类型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对象甄别寻亲工作,共同营造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甄别寻亲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让流离的救助对象最终得以重返家园。(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救助对象均为化名)
相关新闻
姐姐开棺提取父母DNA寻回弟弟
2017年4月17日,《十堰晚报》报道,竹山县柳林乡男子吴家燚两岁时被人贩子拐卖到福建漳州,改名为林艺辉。为了找到弟弟,姐姐吴家雨顶着巨大压力,挖开父母的坟墓提取DNA,终于将失散27年的弟弟找到。
1990年农历七月下旬,竹山县柳林乡男子吴世元,带着4岁的女儿吴家雨、两岁的儿子吴家燚,乘火车去山西看望打工的妻子王正荣。七月廿三下午,吴家燚在武昌火车站被人贩子拐走。吴世元、王正荣夫妇随即辞掉工作,将女儿送回老家,带着全部积蓄走上寻子之路。在此后两年时间里,夫妻二人寻子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92年7月23日,彻底绝望的吴世元用非常极端、惨烈的方式,与王正荣一起自杀。
当时,6岁的吴家雨目睹了这一切。吴家雨长大后,发誓要完成父母的遗愿,竭尽全力找到弟弟。吴家雨经过深思熟虑,在竹山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帮助下,于2015年11月23日挖开父母的坟墓,取出了亡父母仅剩的牙齿及骨骼部分,后公安机关成功提取了二人的DNA信息。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陈鹏及民警罗银洲,在做了大量DNA比对工作后,确定林艺辉就是27年前被拐走的吴家燚。
(来源:扬州晚报,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