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女学霸,你真不是穿越过去的?

2018年04月30日 20:06:53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古都南京,自古人文荟萃,才子佳人辈出。清朝奇女子王贞仪的故事,没有秦淮八艳那么绮丽,那么有名,可她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卓绝的见识与贡献,远超吟风弄月的秦淮女子。

  学霸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才女,很多人会想起班昭、李清照等,她们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清朝乾隆时期的女学者王贞仪,不仅诗文功夫了得,更为难得的是,在科学领域也卓有建树。

  明末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的 “筹算”传入中国,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都曾加以研究。王贞仪专门写了三卷书,对这种算法进行增补讲解,使之更加简易明了。

  她对勾股三角问题进行过详细的阐释,在《勾股三角解》中反复解释了勾股弦的缘起和三者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在天文历法方面,她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天赋。

  当时,虽然中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可对于“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考虑或回答。

  王贞仪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

  意思是,宇宙那么大,哪有什么上下左右的区别?

  在古代,天文学被用来预测吉凶,因而被皇家所垄断,是民间研究的禁区。为了弄清月食原理,王贞仪在家中反复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月食的原理,写下了著名的《月蚀解》一文。

  文中指出,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

  这样的解释,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她对风水占卜这类封建迷信予以揭露,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

  她痛斥庸医误人,在《医学验钞》中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

  女权先驱

  王贞仪祖籍安徽天长,出生在南京。祖父曾做过四品宣化知府,后因得罪上级贬到吉林。11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和父亲赴关外看望祖父,在吉林住了四年。

  虽然一介女流,王贞仪向往男子那般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的快意人生。

  在这期间,她向蒙古阿将军的夫人学骑射,“跨马横刀,往来如飞”,甚至练就了“发必中的”的高超本领。

  16岁时,她随父亲等护送祖父的灵柩回到南京。随即又与祖母、父亲、伯父等人一同由京都到关西,又由湖北到广东。三年后回到南京。

  她自述这—时期的生活说:“忆昔游历山海区,三山五岳快攀途,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用今天的眼光看,王贞仪是一位女权主义的先驱,直接甩Ayawawa们几条街。

  她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认为男女“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学问不是专为男人而设,女子同样也有求取知识的权利,反对那种认为女子只能从事饮食缝纫之事的观念。

  饱览祖国山川壮丽的同时,王贞仪留下了大量的诗文。

  她的诗视野开阔,毫无脂粉气。如《富春道中时值荒旱感成一律》:“千里无复有青黄,赤地空遭旱魃殃。村舍几曾烟出户,富家闻说粟陈仓。逃民大抵填幽壑,野哭安能达上方。蒿且可怜涂殍况,官人犹是急征粮。”一派忧国忧民之情,快赶上杜甫了。

  途经潼关时,她写有《过潼关》一诗:“路过秦州口,关雄控九州。重门严析钥,盘岭据咽喉。白日千岩下,黄河一堑流。东南标险界,行旅亦难游。”这首短小精悍、雄浑豪放的诗很快就流传开来,以致大诗人袁枚读到时,对王贞仪大加赞赏,认为此诗“有奇杰之气,不类女流”。

  《清史稿》说她:“为诗文皆质实,说事理不为藻采。”

  毒舌

  古代女子讲求温良恭顺,王贞仪不是这个路线。相反,她高调、直率、犀利,甚至有的话是怎么得罪人怎么说。

  对那些认得几个字、会吟几首诗就自命才女的女子,王贞仪很看不上,认为太low,不屑与之为伍。

  平时跟闺蜜们聚在一起,不是比美比有钱比老公唠叨婆媳矛盾,而是很重视精神层面的交流。

  有一天,一个闺蜜写了几首诗,自我感觉良好,拿来请王贞仪指点:“See see,我这几首诗写的咋样?”

  王贞仪读罢,毫不客气地说:“调高而意率,才大而体浮,律整而气虚,功有余而力不足”,意思就是一个字——“烂!”

  有一天,另一个闺蜜拿着一本书来找她,原来有人仰慕王贞仪的才学,托她闺蜜请她为新书作序。

  闺蜜说:“亲爱的,给他个面子呗!”

  王贞仪玉手翻了翻书,又翻了个白眼:“就他这样的人品、才学,也配我给他作序?!”

  有一年闹灾荒,有个官太太做慈善,手抄了一部《心经》,打算刊印发行,以求减灾降福。

  官太太跟王贞仪关系挺好,也想请她作序——“亲爱的,给我个面子呗!”

  王贞仪“嗤”一下鼻子,笑道:“亲爱的,不好意思,不是我不能写,是我不给你写。你肯花那么多钱修庙、养仁波切,就不肯花钱救济救济老百姓么!”

  一代奇女子王贞仪只活了29岁,临终前仍不改毒舌本色,她对丈夫说:“你家里穷,我先走一步,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王贞仪身后余《德风亭初集》13 卷传世,后来由蒋国榜收刻于《金陵丛书》。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赞她:“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桂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