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龄22周+2天,体重550克,身长25厘米,这是超早产儿点点刚出生时的身体状况记录。经过三个多月的抢救治疗,今天(4月26日),点点终于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顺利治愈出院,出院时体重已达2150克,身长40厘米。小家伙的出院,刷新了国内报道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成功救治的记录。
巴掌宝宝,提前4个月出生
“医生,请你们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邹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肚子里的宝宝会如此“迫不及待”。据了解,邹女士前一胎为剖宫产,这次怀点点发生了“晚期难免流产”,导致胎膜早破,小家伙离预产期还有四个多月便来到了人世。
点点刚出生时,整个人仅成人巴掌大小,皮肤透明胶状,无呼吸、无反应,只有微弱心跳。南京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医护团队与产房的医务人员就展开了紧急的产房复苏,保暖、塑料膜包裹全身、呼吸支持等产房复苏稳定,并立即转入新生儿科NICU病房,入高级“BMW bed”保温箱保暖,呼吸支持,脐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血氧、血气等生命体征和内环境。
百天救治,连闯数道难关
为更好的抢救患儿,新生儿科成立医疗、护理抢救小组,韩树萍主任带领医生团队详细制定每日诊疗计划,并依据“点点”的病情,开展多次病例讨论和大查房,实时作出精细调整;新生儿科护士长刘蓓蓓带领护理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对“点点”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
救治点点的过程是曲折艰辛的。该院新生儿科韩树萍主任介绍,点点出生后渡过了一系列难关,如呼吸支持,精细化营养供给,预防严重脑出血,治疗感染与防控院感,纠正贫血、治疗视网膜病,慢性肺病及其他相关早产儿并发症等。
近百个日夜的精心治疗与细心呵护,在医护人员不懈的努力和家长的信任配合下,点点度过一道有一道难关,胎龄从22周到纠正到36周,体重从550g增加到2150g,身长也从25cm长到40cm余,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经口喂养奶量已达50-60ml/次,纯母乳喂养,达到出院标准。
4月24日是点点的一百天生日,参与救治的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和点点的家人在陪护病房为点点进行了简单的庆祝活动。对于这个照顾了近百天、即将出院的小家伙,医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们都有些不舍,纷纷上前要求再抱抱他。
二孩时代,早产儿数增多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危重症产妇与危重新生儿数量随之增加,早产儿、超早产儿的数量也不断上升。
据了解,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7年收治早产儿1973例,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g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288名;2018年1-3月收治早产儿468例,同比增加1.96%,其中体重小于1500g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79例,同比增加23.43%,体重小于1000g的有17例。
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8%-10%,死亡率为12.7%-20.8%,而体重小于750g、胎龄小于26周的死亡率依然很高。近年来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水平有较大提高。
韩树萍主任提醒,随着高龄产妇和试管婴儿的增多,出现早产儿的概率也会有所上升,对于这类孕产妇定期保健非常重要,要到专业的医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包括饮食、环境、情绪等都要密切关注,一旦身体出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就医。
“点点”妈妈正在给孩子进行袋鼠疗法
4月26日,点点顺利出院
知识多一点>>
什么是“袋鼠疗法”
所谓“袋鼠疗法”,也称“母婴肌肤相亲法”,妈妈用兜布包裹住只穿戴尿裤和帽子的宝宝并兜抱在胸前,让其与妈妈的胸膛紧密依靠,这种皮肤之间的接触能够保证宝宝身体温暖,还能让宝宝始终看到妈妈的表情,便于亲子交流。这种方法能像早产儿保育箱一样,提高母乳喂养效率,降低感染程度。
“袋鼠疗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宝宝继续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专家表示,这就跟在母体内一样,增加了母子间的交流。此外,早产儿的心跳和体温能够保持平衡,因母体温度比暖箱温度变化小;母婴皮肤的接近有助于哺乳期的延长;由于同母亲的接近,减少哭闹次数,有助于婴儿体重的增加;而且经济实惠,减少开支。
此外,临床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后,可以增加早产儿提早出院的可能。
爸爸妈妈都能当“袋鼠”
“袋鼠疗法”做法简单,只需用棉布将婴儿包裹在母体胸前,使两者的皮肤紧贴在一起即可。参与护理的不仅局限于母亲,父亲或其他亲属也可以,而且经实验证明,父体的效果也很好。这种护理一般每天需要18小时将早产儿紧贴于母体胸部,只能在洗澡、吃饭和休息时将婴儿放下。
(来源:紫金山新闻、扬子晚报、PCbaby 编辑/郭文静、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