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昨天(4月24日)下午,南京铁路法院联合检察院、公安,在栖霞区集中销毁一批假名牌商品。此次集中销毁的物品主要为假冒注册商标的汽车配件和红酒,总价值近百万,是法院近期审理的已经生效的刑事案件中收缴的赃物。
据南京铁路运输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吴刚介绍,根据《刑法》的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种商品上使用与之相同的商标,就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它和一般民事侵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一定要求侵权人在使用商标的时候,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标完全一致。
吴庭长称,对于没收的假名牌产品,也作了分类处理,在保护商标权的同时也不浪费资源。比如一些衣服包括鞋子,一般先将标识与商品剥离,不再侵犯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再将拆除商标的衣服无害化处理后,捐赠给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机构。
不过,假冒的汽车配件一旦用到汽车上,就很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假酒同样也会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必须彻底销毁。昨天下午,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观看了这一幕,纷纷拍手称好。
朋友圈卖假包 涉嫌犯罪
今天(25号)上午,南京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有关情况。去年,南京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两类犯罪164件。2015年4月,被告人许某和其妻子被告人王某在外地注册了一家公司,通过网上微店和微信朋友圈方式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在2017年2月到5月期间,该公司销售非法所得达25万多元。同年7月,公安机关在该公司办公地点当场抓获并缴获待销售的仿冒路易威登、罗意威和香奈儿等品牌的箱包、饰品等货物共计2000余件,相应货值金额共计29万多元,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许某等人提起公诉,目前该案件正在审理过程中。
南京市公诉一处副处长李鹏表示此类互联网知识侵权的案件近些年呈现上升趋势,群众要保持警惕。“被告人许某将这种网上售假的行为辩解为创业,但这样所谓的创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规定,本案中被告人利用微信朋友圈、网上微店等手段售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也是利用微信朋友圈的信任关系,具有很大欺骗性。”
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加大打击力度,去年,南京市监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两类犯罪164件涉及294人,从罪名分布来看,由于商标的造价成本低,许多犯罪分子就在商标上做手脚,在知识产权类案件中,侵犯商标权的占9成以上。除了箱包、名酒外,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产品也成为侵权高发领域。南京市侦查监督处副处长张莉说,下一步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推进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针对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方法不多的现状,我们将走进高科技企业开展预防教育活动,指导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密合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切实提高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假名牌”是为了利用名牌效应赚取非法利润。因此,加大违法成本,让造假者得不偿失,才能抓住他们的“牛鼻子”。当然,仅有处罚还不够,还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这些企业和负责人处以贷款、税收方面的限制和惩罚。多管齐下,让“造假者”生畏,无处遁形,还消费者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刘舒 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赵梦琰 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