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如果有一天人类攻克了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最先要感谢的或许不是直接关爱患者的临床医生,也不是在实验室中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而是不会说话也无法选择自己道路的大批实验动物。
今天(4月24日),是“世界实验动物日”,南京医科大学的师生们在墓碑前鲜花默哀,纪念这些为科学实验做出贡献的小生命。在南京医科大学医药实验动物中心的门前,有一块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是“奉献”二字,反面则刻着:纪念为人类健康而牺牲的实验动物。
“世界实验动物日”,即每年的4月24日,是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NAVS)发起的重要的实验动物保护节日,呼吁人类减少和停止不必须的动物实验。其前后一周则被称为“实验动物周”,旨在倡导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严格遵守3R原则,积极宣传使用动物实验的替代办法,最终完全取消动物实验。
所谓实验动物主要指作为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需要为目的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它们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农业以及化工等各个方面。比如小鼠可以用于基因实验,豚鼠可以用于过敏实验、兔子可以用来检测化妆品是否有刺激成分。医学研究、新药的研发、医疗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实验动物。
走进江苏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的研究中心,仿佛进入了一个动物的医院,模拟人类的医院,这里的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常规的体温、血压、血液检测等内容,还有超声实验室、X射线成像室,活体成像、B超、彩超、CT乃至核磁共振,样样齐全。研究人员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保证动物研究的结果准确无误。
南京医科大学医药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施爱民说,“我们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从小动物来讲,有小鼠、大鼠,仓鼠,各种小鼠里面又有不同的上千种的基因修饰的模型动物,大一点的动物有豚鼠,兔子。还有犬、猴。我们去年还从云南在江苏最先引进了树鼰,这个动物目前应用的还比较少,但是据文献的报道,在神经行为的方面的研究,可能有很好的价值。”
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完成药物实验的呢?
这个在显微镜下的大白鼠,正处于麻醉状态,研究人员将它模拟为人脑缺血,俗称脑中风的模型。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研二学生薛腾飞说,“我们是缺血一段时间之后,过一个小时以后给它给药。我们用药物实现一个保护作用,以及它是怎么实现这个保护作用的,它的具体的药物机制。”
这个躺在B超台上一动不动的小黑鼠,是用来观察用药后的心肺功能情况的。
江苏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项目技术部主任付鹤玲说,“像现在很多心血管疾病,像冠心病,心肌梗死,我们通过检测小鼠心功能的变化,来检测它疾病的进展,来检测药物的疗效。”
实验动物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科研做出了巨大牺牲。在动物实验无法避免时,生物医学工作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如何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上。施爱民主任说,“世界实验动物日”旨在倡议科学、人道地开展动物实验,严格遵守3R原则:“尽可能地要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还有一个是采取其他的方法替代实验动物,再有就是优化我们的实验方案,使实验动物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减少他们的痛苦。”
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每年有20万只动物为人类的健康献身。平时饲养时,大动物要提供玩具,小动物要群居,比如老鼠们有自己的房间,还有专门的饲养人员,会定期给他们换“房间”:一个星期一次。在动物的饲养过程中,除了强调保障它们有一个卫生的生活环境、不受饥渴之苦。对于一些大动物,也注重心理福利。江苏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动物中心主任施爱民说,“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或者是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替代实验动物,再有就是要优化我们这个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
在小动物超声实验室里,工作人员傅鹤玲正在给小鼠做检测:“这个是和人的临床吸入式麻醉,是完全一样的,它的特点是快速而且无创,是即麻即醒的,拿下来之后马上就可以醒,所以这样的话,所以可以避免小鼠在过程中的痛苦,以及由于麻醉导致的死亡。”
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身"或"替难者",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动物、设备、信息和试剂”四大要素之一,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都离不开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精密 仪器”或“活的试剂”,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实验动物,就没有今天生物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他们在做完实验之后,去了哪里呢?
实验动物的尸体由实验人员经过处理后,学校再统一进行回收。感染性动物实验中,动物尸体可能带有一些病原体,此时实验人员会将这些实验动物的尸体放入专门的高压灭菌锅内进行高压灭菌,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任何的病原体都不能存活。随后会放入学校内专用的冰柜中,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回收。
向实验动物致敬!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周洋 江苏教育频道/黄迪、王建安 编辑/张闻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