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南京人用中国风去征服米兰三年展

2018年04月19日 14:28:45 | 来源:文刀米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这几天,南京设计师马聪在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里忙碌。

  这个展区在去年的三年展上是雷克萨斯的地盘,此刻换成了马聪的“百工造物”。他对面的mini展区色彩丰富,非常酷,与“百工造物”的中国风形成鲜明对比。

mini展区

  来米兰后,他每天大概睡4个小时,一边布展,一边倒时差,还要给一些展品做最后的完善。

  让疲累加剧的是,原本为了省钱,在国内定制的一些展具多少有点“缺斤少两”,又或者质量不过关,弄得人心力交瘁。

  在这个国际顶级的设计展内,许多不同国家的顶级品牌、知名设计师,都在为各自的展品忙碌,偶有工作人员四处溜达,遇到马聪,会以为他是日本人,这让他有点窝心。

  在这里,参展的亚洲设计师中日本人特别多,以往中国观众不少,但做个展马聪是第一位中国内地设计师。

下排右二是马聪个展的海报

  忙碌间,一位工作人员向他转述了组委会的一段决议:为了表彰设计艺术家马聪在此次米兰设计周的学术贡献、影响力,米兰三年展官方决定赠送已故著名城市雕塑艺术家CARLO RAMOUS 的签名作品给予马聪个人,并举行专门的赠送仪式。

马聪很意外,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人提过这件事情。

  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6点,米兰三年展总裁同时也是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总裁Andrea Cancellato先生将雕塑赠给马聪。

Anna Manzi(左一)

  出席仪式的还有Anna Manzi ,她是米兰狮子会负责人之一,她穿的刺绣上衣是在看到马聪的展览方案后专门定制的,衣服上的花鸟图案来自参展作品“静如秋团”,Anna非常喜欢这个将传统文化与动画结合的屏风,当她在给屏风拍照时,大家才知道了衣服的由来。

会动的“静如秋团”,可惜动图太大放不上来

  如此热闹的场面,让许多人都知道了,哦,这是位中国设计师。

  中国两个字,此刻比很多人想象的更重。


左一的旗子是马聪的“百工造物”,这里的8个旗子是三年展从数十个参展单位中挑选的8个重点推荐

  他决定参展,是因为去年观展时受了“刺激”——中国内地设计师的个展为零。当时他与一批中国设计师拜会了三年展基金会的主席,在博物馆楼顶的玻璃房内,馆长看到马聪的作品后说:“嗯,这个我喜欢,你们可以下去挑场地了”。

  那次回国后,他停掉了自己公司主要营收来源的高端商业定制,开始着手准备今年的米兰三年展。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在国内分你我他,出来就只有一个标签——中国人。”

  这个中国人,带去米兰的也正是很中国的作品。

  园林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之一,园林中的花窗则是马聪探索园林的线索,也是本次展览的主题。10件与花窗相关的作品陈列于322平米的空间内,观众可以通过现场机巧的投影、视频资料等,轻易寻找到作品与中国花窗之间的关联。

现场投影

  “窗影流光”屏风摆放在馆内非常明显的位置,上面有用手工双面绣呈现的花窗和太湖石,配合柳枝、竹子、仙鹤等,还有一只圣母玛利亚的使者——瓢虫。

  可以组合使用的屏风能发出四种颜色的光,它们代表四季,能够通过手机来控制。这个装置前后反复实验,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

  在它的另一面,是“似水流年” 台屏,竹影、水波,虚实、明暗,皆用绣来表现。

  灵感图上有花窗、竹叶、影子,能清晰看到与作品之间的自然转换。

  展厅的顶部投影了藻井的图案,它是一套名为“朝锦”的骨瓷餐具的灵感来源。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藻井不算熟悉的词汇,它是东方传统建筑中的绮丽穹顶,如果你见过故宫的藻井,就知道那种复杂的几何图案与丰富色彩是如何美妙。

  马聪将藻井元素加以提炼,让它得以进入生活中。

  仓颉椅是“窗棂系列”中的一件,用甲骨文取代窗棂的花格,而三片窗棂的造型取自中国山水画的远山(峰)。

  这些甲骨文由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书写,马聪特意发消息提醒我,这是件合作品,一定要将速泰熙的名字写在前面。

速泰熙与马聪合作的仓颉椅

  前文提到的“净如秋团”屏风选择了团扇为原型,采用苎麻结合玻璃与金箔的洒金技艺。平时是素屏,动画显示的时候就会变成可以摇曳、发鸟叫声的“花鸟团扇”。

  “圆缺”花插,以半月为型,采用非遗手工技艺木纹金(将纯银与紫铜进行38层叠加)打造出涟漪水纹。

  不过它只有图,还没有实物。由于工艺成本太高,一时没敢下单。但他说,以后还是要做出来。

  毕业于厦门大学油画专业的马聪,常常先自己手绘,再辅以刺绣及其它。他的作品多采用非遗和传统手艺。倒不是这两年手工艺火起来才用的,已经用了20多年。早前给希尔顿等酒店做定制设计时,他就一直在用传统工艺。

饰有金箔的屏风

  算下来,他接触并经常使用的各种非遗技艺大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如刺绣、云锦、金工、漆器等,不常见的如乌银走铜、剔红、木纹金等。

  近几年,非遗、手工这两个词常常与匠心、温暖捆绑出现,看起来一片繁荣。不过,与多数相关设计师不同,他说传统手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温暖。

“八面玲珑”台屏

  “大部分从业者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从事手工艺,有不少还在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客观上没有‘创艺’或者‘创新’的能力。 事实上在多数从业者看来,重复做一件事最大的好处是熟悉流程和要求后可以提高产量,主观上并没有‘技艺传承’的文化自觉性,所以,硬是把手工艺人赖以生存的枯燥劳动赋予‘温度’是牵强的。这也是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原因之一”,马聪说。

  拖延时间,完工后提价,这类事情偶然也会发生,即便有这些不温暖的插曲,他还是坚持了很多年,一直在将各种手艺融到设计中来。

  他说想做点事情,希望能促进艺术设计和手工艺的不断融合碰撞。“手艺不能守,更不能因为保护才传承下来。只有创新才有时代价值,只有时代价值才有传承的意义。”

“四合·如意”台屏

  2015年,马聪在商业定制之外,创立了“百工造物”品牌,在它看来,这也是一个平台,向大众输出各种能使用的手艺。

  2016年,“百工造物”出品、马聪设计的一套茶具获得了“红点最佳设计奖”。这套茶具灵感来自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以塔顶为壶盖,塔身为壶身,琉璃拱门的意象成为提梁,塔尖设计为香插,作品名字“ECHO”,译成中文是“回声”,寓意“‘静守百年执着、倾听六朝回响”。

  不久前,这件作品还登上了热门综艺《国家宝藏》。

“回声”茶具

  之前闲聊中,马聪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为了做“百工造物”,家里还抵押了两套房子。

  去米兰参展,也是个烧钱的事,国际运费就花了几十万,他开玩笑说:“砸锅卖铁了”。

  早晨收到马聪团队工作人员发来的现场照片,一看时间,米兰那边应该接近夜里一点。她说夜里12点才闭馆,晚上来了大几千或许上万的观众,大家都懵了。《24小时太阳报》、《意大利晚邮报》、《interni》等媒体都进行了现场采访。

  再过几天,是不是有更多专业圈里的老外都知道了中国的花窗很美,也知道了中国设计师马聪。

  (来源:文刀米;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