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全省网格化试点工作以来,淮安坚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全市试点工作,按照“市区联动、分类实施”思路,强力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建设,目前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中午11点左右,淮安市洪泽区居民邵先生发现自己附近的下水道堵塞,导致路面积水,给过往的行人带来很大不便。邵先生立刻通过手机APP将这一情况反映给街道,20分钟不到,网格员谢恒胜就来到邵先生所反映的地点,确认情况后,谢恒胜迅速协调组织人员为下水道清淤排水,5分钟不到,道路就恢复的通畅。
谢恒胜是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临河社区的网格员,他的职责就是全天候负责辖区居民的管理服务。目前,高良涧街道临河社区共有像谢恒胜一样的23位网格员,他们活跃在不同的小区里。高良涧街道通过嫁接运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处置群众要求、第一时间满足群众需求,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磊介绍说:“系统化的数据收集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智能化的指挥调度让我们能够快速处理群众的问题,信息化的双向评价让我们能够精准提高服务的质量,致力实现提前防范于‘未然’、准确研判到‘必然’、长效管理达‘自然’”。
董学兰是淮安市金湖县宋坝桥社区居民,近70岁的她身体不好,同时还要照顾患有智力障碍的妹妹,在加上不会用手机,一旦遇到个情况连个帮她忙的人都没有。为解决董学兰这些人的难题,宋坝桥社区为辖区内的部分孤寡老人、残疾人员配发“平安荷都”腕表。只需一个按键就能直接联系网格员或者志愿者,大大的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董学兰高兴地说:“我们年级大不会用手机,这个手表很方便,一按键就可以找到网格员,帮我解决问题,很方便”。
这边的垃圾桶倒了,那边道路脏了,请网格员处理一下……在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综合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从年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将一条条指令准确无误的发送到每一个网格员的手中,而他依托的正是河下街道创新打造的幸福河下APP系统。
李从年介绍说:“幸福河下APP系统,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网格化智能管理的系统,可实现移动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千里眼系统是APP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公安系统之外的综合治理第一视角,通过该系统,可实时监控辖区,发现问题,及时交办,为街道居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智能、信息化保障”。
据了解,自全省网格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淮安因地制宜,针对各地实际,探索出一条彰显县区特色的错位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一批试点成果。
其中,清江浦区围绕“党建引领、组织架构、多元参与、社会共治”的工作目标,探索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1234”新模式;洪泽区形成了“多网融合、智慧管理,多方联动、精准服务”的工作格局;淮安区探索制定了10大类132项全科网格员工作清单和10种类型的责任清单;盱眙县分别制定了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水面、山区与平原网格划分标准;涟水县围绕网格化工作机制建设,形成了关于网格员责任公示、服务流程、督查督办、联席会议、分析研判、工作考核等6项配套工作机制。
下一步,淮安全市还将按照“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思路,构建“闭环式”工作流程,实现群众服务管理诉求“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进一步提升城市网格化治理水平,形成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新品牌。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德俭 任柯源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