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寄哀思 文明祭扫趋成风

2018年04月05日 19:31: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我省各地纷纷举行各式祭扫活动。今年,各地也延续了低碳环保、节俭生态的祭扫新风尚,用更加文明的方式,表达着同样深沉的追思。

  江苏台记者 胡於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南京的普觉寺墓园,现在是上午的11点,从早上开始南京就下起了小雨,但还是有很多市民来到这里祭扫,截至目前累计入园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

  普觉寺墓园里,文明、低碳祭扫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前来祭扫的人们或手捧鲜花,或填上一张祈福卡,表达对先人的缅怀。现场还提供冥币换鲜花的便民服务,倡导大家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

  普觉寺墓园经理 张明跃:“文明祭扫已经成风,基本上来的人大部分带的都是鲜花,焚烧纸钱这种传统的习俗虽然也有,但是比往年少多了。”

  江苏台记者 冯源:“我现在是在南京市雨花区的岱山陵园,现场正在举行一场以风车为主题的文明祭扫活动,风车又名吉祥轮,以风车为主题是想借风车生生不息,运转乾坤的寓意,来祈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淅沥的雨中,一万八千个五彩风车随风转动,寄托着对亲人绵延不绝的思念。现场还组织了风车和纸鹤的制作教学活动,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前来参与。

  南京市民:“通过折风车和千纸鹤这种文明的祭祀方式,让小孩从小树立这种环保的理念。”

  在江苏各地,绿色祭扫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句容,大部分祭祀品店"改行"成了鲜花店,祭祀用花的销量比平时翻了两翻;在连云港东海县牛山公墓,5000多株白菊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在昆山,以烧锡箔、纸钱等方式祭扫的人群平均每年下降约10%。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燃放鞭炮的祭祀方式已经基本消失,焚烧纸钱也在慢慢被大家所摒弃。

  镇江市民 :“我们觉得鲜花就是代表我们一种心情吧,第二个就是说也不会造成污染,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已经二十几年了。”

  除了用鲜花代替纸钱,各地还在创新文明祭扫方式。在宿迁泗阳县刘集村公墓园,不少村民在亲人的墓地里栽植柏树、松树。盐城市福禄园公墓举办清明文化周活动,工作人员们身着汉服,编织柳帽、制作艾饼、糖画并邀请市民免费领取体验,用传统民俗活动还原清明的本意。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冯源、杨国、胡於棋、王吉强、李洋、龚俊杰、王昕、周杨杨 句容台、盐城台、镇江台、东海台、泗阳台、吴江台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