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对于很多大家族来说,在清明这一天寄托哀思、感恩先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聚会和祭祀活动上,家族故事得以传递,家族精神得以延续,家族使命得以承担。江苏新闻广播联合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推出“家族清明会”系列报道,带你了解江苏特色家族的清明节。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派的著名人物,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个电报局等11项中国第一。在常州城中“闹中取静”的大马元巷20号盛宣怀故居,现在居住着盛宣怀的第五代后人盛友和、邵康年老夫妻俩,清明前夕,他们组织了一场颇为隆重的家庭聚会。
走进盛宣怀故居,青石板砖,斑驳院墙,这是一百多年前,盛宣怀的父亲盛康置办的房子,也曾留下盛宣怀的足迹。清明将至,女儿一家来家里小聚,盛友和准备了白虾、马兰两三样春季菜,还有每年清明必做的桂花糕。“过年时候的脚踏糕放在冰箱里,清明拿出来,放到油锅里煎一煎,再放点红糖、白糖,桂花,清明吃桂花糕是常州人的老习俗。” 盛友和说。
香气四溢间,老伴邵康年与外孙女周敏轶回忆起90年代,盛家曾有过的一次家族寻根之旅,来自日本、美国的盛家后人都回到常州相聚。13岁的外孙女周敏轶边听边对感叹,作为盛家后人,她很惭愧对盛宣怀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外公邵康年从老人讲到老宅,娓娓道来。“盛宣怀是李鸿章手下办实事最得力的一个助手。真正的盛宣怀故居拆掉了,在常州二院附近的鲜鱼巷。为什么这里会有盛宣怀故居呢?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他的父亲盛康和他的兄弟盖的……”
这个中午,少年听得入神,老人们也意犹未尽,于是又翻出了老相册。盛友和告诉孙女,父辈们希望家里的儿女都能念大学,最好还能出去留学,孩子们尽量多学点东西,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祖国。邵康年在一旁补充道:“家里还有一条宗旨,做人要正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千千万万不能有,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百年老宅传家风,周敏轶告诉记者,她对老宅越来越珍视:“小时候觉得这里破,现在觉得这里挺好的。这么老的房子有多少回忆,多少历史。最近读到《骆驼祥子》里的一段话:远远一望,像是一大堆废铜烂铁,但是仔细挑了之后发现,碎铜烂铁之中也有一二发光的有色的小物件,让你舍不得丢弃,就是这种舍不得的感觉……”
外公邵康年随后想起一首歌《酒干倘卖无》。他说,有几句歌词,他特别喜欢。“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他告诉周敏轶,清明扫墓,一来寄托哀思,二来是寻根,每个人都有根,做人不能忘本,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祖先。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汤琤 编辑/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