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句民间俗语:“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作为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扬州的大部分人家中都会挂一些字画,尤其是收藏爱好者家中。即使不是名家大作,也都是独具韵味的。
然而,世间万物各有寿命,字画也是如此。
一幅字画,若保存不当或者存放时间太久,或多或少都会有破损、腐坏的地方。更不用说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名家字画,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经过无数人之手,可能早已经霉烂不堪了。若是就此丢弃,那必然是国家宝藏的极大损失。
卜继宗是扬州著名的装裱大师,也是省级的“非遗”传承人。他有一项技能,那就是能将霉烂的字画修复的几乎与原来一模一样,甚至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
几年前,扬州博物馆有一批破损严重的馆藏八怪书画作品,其中包括郑板桥的一幅四尺对开的书法作品和黄慎的一幅人物画作,破损度相当高,已呈霉烂、败絮状,在常人眼中这根本就已是一堆无用的破纸碎片。但是,经过卜继宗的修复,几乎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保住了这些文化宝藏。
修复前
修复后
说起这项技艺,大部分人都会以为,卜继宗一定是从小练习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卜继宗,并不是出生在工艺世家,也不是从小耳濡目染,他接触到装裱这项工艺时,已经是个26岁的小伙子了。
1978年的一天,卜继宗的姐夫王登福来到家中做客,王登福是扬州漆器厂的一位设计师,尤其擅长画花鸟鱼虫。
来到卜继宗家时,他随身带了笔墨纸张,打算闲暇时画上几笔。吃完饭后,王登福回到房间,发现桌上的纸上不知是谁画了一只八哥鸟。这只鸟昂首翘尾,神态自若。王登福感到十分惊讶,一问才知,这只八哥竟是出自卜继宗之手。
看见小舅子如此有天赋,王登福觉得应该好好培养,于是将卜继宗带到了扬州。
在王登福的推荐下,卜继宗进了广陵裱画店当了学徒。闲暇之余,卜继宗就跟着姐夫学习字画。之后,他又辗转到了文物商店,拜上海的老师傅朱广生为师,学习装裱和字画修复。这些都为他后来练就古画修复的绝活打下了基础。
一幅旧画,拿到手上时,可能是千疮百孔,如何补全旧画,凭的都是手上功夫。
“全补”是古画修复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关键环节是选纸。要找到颜色和旧作相近的宣纸,可以淡一些,但千万不能重过原作。要想让补上的宣纸和原有的纸张相融,要靠手指的细劲,将纸张慢慢拼到一起。这个环节,需要非同一般的耐心。
“接画意”,是卜继宗的另一个绝活。很多古旧字画,都有很大的窟窿,原有的字迹或画面,都已经残缺。作为装裱师,卜继宗能够自己把画接上去。
每逢这时,他都不急于下笔,总要先观察、揣摩出原作者的笔墨脉络,以及构图韵味。下笔之前,一幅完整的画面,已经成型于胸。下笔之时,为了过渡自然,调好墨色,从淡到深,需要几次才行。如此,才能最近于原作。
无论是调配墨色,还是下笔接画,卜继宗多年来坚持学画的,真正派上了大用处。
除了师傅教的、书上写的,多年的经验让卜继宗总结出了许多新的修补技巧,而他用于来修补的工具,都是生活当中极为平常的东西。
古字画都会有旧气,看上去有一层蒙蒙的灰色,卜继宗就用纱网包住蚊香灰、痱子粉等,轻轻扑在画面上,那种灰色自然就出现在画面上了;有的地方亮度不够,卜继宗用一点黑色或是咖啡色的鞋油,涂抹上去,立刻提升了画面的光泽度。
从事字画修复四十年,大部分的时间都面对着一张张老旧泛黄破旧的纸。很多人听着也许觉得枯燥,但是卜继宗有他自己的认知,他觉得他的一笔一划一刀,是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赋予字画第二次生命。
他可以悠然面对如同一地雪花或遍布污渍的旧画,也可以在修复时、在犹如静止的时间里怡然自得。
修复前
修复后
这些年来,在卜继宗手上恢复起来的名家作品,有数百幅之多。它们经过卜继宗一双妙手,重现天日、枯木再逢春。
回看那些作品,修复前霉烂如泥,修复后天衣无缝,令人啧啧称奇。
作为扬帮装裱技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真细心,用耐心、细心,为每一幅画,找回原有的“魂”。
扬州学派研究会会长赵昌智为他题写到:“书画司命、功同再造”。这八个字,他实至名归。
(来源:海西头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