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位学者谈文化自信:不忘初心,是源头活水也是民族脊梁

2018年03月31日 10:17:55 | 来源:交汇点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 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从哪儿来?我认为,首先要从中国的文化根脉中去寻找。我常说一句话,叫作“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化一万年”。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中华民族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水稻文化、黍作文化、制陶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在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这一段时期里,中华民族完成了一系列对文化自我的重要界定,形成了以儒家为核心、以道家为补充、以佛教文化为重要精神支撑的核心文化。特别是儒家“家国一体”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情怀,深刻地阐述了个人、家族和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些不理解或质疑。例如,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缺失了“法”的存在。其实,只要看看秦简、汉简就知道,关于如何奖罚分明、如何处理经济关系,无不规定得清清楚楚。很难想象,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一套内在的东西,如何能维持绵延发展,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活力的文明。在长期与大自然、异族进行斗争的实践中,中华民族还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哈佛大学教授说,中国人怎么没有信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体现的不就是中国人百折不挠、不屈不服的信仰吗?这种信念信仰每每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善于吸纳外来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所以,不是偶然、短期、局部的因素,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规律性、总体性的东西,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反复地证明了这种文化的优越性。

  今天,处于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下的中华民族,再一次站在了做出发展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种种彷徨、反思、比较和抉择之后,我们终将回归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中,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当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前提,这是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基本态度。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强大源泉?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对它怀有一颗热爱、虔敬的心,也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忘初心”。其次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只有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才有谈论文化自信的底气。最后,我们要在坚守文化自我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触摸到“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文化一万年”的绵长文脉,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懈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一定可以接续创造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革命的辉煌。

  □ 汪 政(著名文学评论家)

  文化自信首先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有根的,我们的文化是有传统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从没中断过,细数历史变迁,我们历经的灾难不可谓不多,但正因为有了绵延不绝的文化,才使得这个民族有了自我修复和再生的能力。在这几千年当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形成了对自然、社会包括对人自身的理念和看法。而且,这样的文化又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样丰富的。之所以说我们的文化是有根的文化,就是因为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从其自然环境出发,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与对话当中,进行相互选择,相互塑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所以,文化的自信就是对传统的自信,也是对根植于这块土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当然,文化自信不能全部建立在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上。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一直在不断地生长、变革、创新、吐纳和吸收。传统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同时包含着现在,因此文化的自信最重要的应该是相信传统能够不断地生长,相信这一文化具有自我创造与革命的能力。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更替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如果我们的创造跟不上,就可能造成整体文化的断裂。

  所以,应该大胆地鼓励创新创造,而不能一味地重复过去。以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这些不同样式成为不同时期的文学高峰,它们给人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不同的文体,而是人们审美方式的变迁,它们意味着人们对世界不同的观照,意味着新的人文理念和价值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对母语的不同向度的深度开掘。相比于传统,在技术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下,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许多前所未有的文化形式,这些大规模的创造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化的成果,更本质的是人自身的开发和塑造。

  文化的自信同时是对他者的尊重。费孝通先生特别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伴的是人类文化共同体。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同一和单一,恰恰是多样统一,在这一共同体中,是自我的存在,是别人的存在,是我与别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回顾中国文明的进程,它始终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前行的。

  文化史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当中,许多元素都来自于别的文化。以文学来说,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没有西域音乐的流入,也不可能造就繁荣的唐诗,至于五四的新文学,显然得力于许多文化先驱们的“拿来主义”,在科学与民主的有力推动下,完成了中国文学的革命性转化。回过头来,我们再去品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已经无须分辨也无法分辨其中的你我他,那些外来的文化元素已经了无痕迹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的自信不是文化的保守,而是一种接纳的气度,一种消化与吸收的能力,相信我们的文化能够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平等地交流、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话当中,相互吸纳,产生新质,共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 李向民(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这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念。广义地讲,自信就是一种积极性,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自信来自国际交往中的自我认知。近四百年来,中国文化的自我认知经历了自大―自卑―自信的过程。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延续5000年没有阻断,而且至今仍然焕发生机的古老文化。其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包容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正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自信是自我扬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信来自人类先进文化、强势文化的比较和较量,是一种底气。文化自信来自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结合。这种兼容并蓄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新陈代谢的生命本质,这也是中华文化最为可贵的品质。

  对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背后,最重要的是价值观,这是维系一个民族繁衍进步的精神血脉。在这些价值观中,包括了公平、正义、忠诚、敬业等人类共同价值。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主流价值观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文明的冲突,说到底是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是一切民族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所有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乃至制度产品,都是价值观的载体。当代中国,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民族的立足之本。今天谈文化自信,其核心就是要求重建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保卫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保卫一种独特的价值观。

  好莱坞电影、莎士比亚戏剧,承载的都是西方民族的价值观。其中有些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观,也有一些是其特有的。比如个人英雄主义,以暴制暴,赢家通吃等,并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国际交锋中,我们应当敢于坚持自己,才能赢得尊重。

  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最为根本的自我安全感。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是一个综合安全体系,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诸多领域。但是,所有的领域都归根于文化,统合于文化。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文化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完全应当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自信,自信更体现为一种担当和责任。今天之中国,对人类的责任就在于探索出一条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中国道路。

  (来源:交汇点 编辑/夏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