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梨花风起正清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江苏城市频道、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联合推出“清明心语”系列报道,通过生者与故人之间平静的“对话”,勾勒出流逝的生命片段,感悟亘古不变的人间真情。
又是一年清明时,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来到雨花功德园,走进心语亭,缅怀那些曾经同吃一锅饭,共耕一片田的“知青战友”。
这是75岁的陶健秋连续第5年,一大早从连云港赶到南京雨花功德园知青苑。身患肾毒症的陶健秋走起来有些吃力,但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定。一晃50多年过去了,1963年,陶健秋的姐姐陶健薇高中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妹妹一起从南京下乡到连云港东辛农场锻炼。
陶健秋在心语亭里说:“妈妈给你这么多衣服,这么多军装,到你最后去世的时候,你的箱子空空如也,只有一件短袖衬衫,你连我都没给过一件,但是朱庄的老农民、老职工身上,很多人都穿着你的衣服0933你说要在农场干一辈子革命,你的话说了,你也做到了,最后你用你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你的诺言。”
当年,姊妹两人曾有机会回到城市,但是陶健薇毅然放弃了,她主动要求扎根农村。可不幸的是,年仅23的陶健薇在喷洒农药时中毒身亡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传为了佳话,去世后,万名知青和当地农民为她送行。她墓碑上醒目的“贫下中农的好女儿”几个大字,就是对她的高度褒奖。
“姐姐,你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高大的形象,光辉的形象,给我的整个人生铺垫了一个最大的向导。我现在没有别的,我会在临终前和医院把合同都签好,捐献我的遗体,捐钱我所有的器官,只要能用,因为我是一个有病的人,但我相信我不是所有器官都那个,所以,姐姐你看着,我说的话我会做到。”陶健秋坚定的说到。
67岁的赵震和81岁的马秀山两位老人坐在一起,静静地看着一张40多年前的相片。相片上的英俊小伙叫赵雷,1974年,他从南京城到江浦县陡岗公社插队。
赵震看着照片说:“赵雷,今天我们又来看你了3417你42年前舍己救人的精神,历历在目3650你当时是在不会水的情况下水,靠着顽强的毅力把小孩顶到了岸边3801我为自己有一个舍己救人的弟弟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赵雷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21岁,为了救一名6岁的落水儿童,他牺牲了。
回想起往事,已经81岁的马秀山激动的说:“在插队以前,你就两次救火,两次下水救人3931我派专人整理了你的材料,登在知青简报头版头条,整个英雄事迹全部登出来了,这个材料在我手上珍藏了40年4010你在我脑子当中,是相当英勇伟大的,我尽管已经81岁了,但是我(在你影响下)过去长时间辛勤工作,始终保持这种知青精神。”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近29万南京知青上山下乡,纵然岁月艰苦,可他们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虽然有的为国捐躯,有的长眠异地,但他们拼搏、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继续前行。
王朝良说:“现在大部分人都回城了,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知青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在各个单位为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毛强说:“徐国才同学,我非常想念你,记得在农村的时候,我吃不上饭,没想到你竟然带了很多的菜和米,还带了一瓶酒,我觉得我们那天小聚十分快乐。希望你在天国快乐。”
“作为一个知青来讲,我们能跟农民兄弟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最后我们插队了一共8年,上来了以后,上班有苦有累的时候,还想起插队的情景,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情,不感觉到苦,不感觉到累。”牛安全回忆道。
谢强动情的说:“我又来看你们了,不仅是我来,还有这么多(知青)兄弟姐妹都来看你们了4702我们从1962年开始就离开了故乡,在外面生活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你们在那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那我们活着的人永远会纪念那段艰难的生活,永远记住为我们共和国作出的贡献4748完成你们、我们没有完成的遗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繁荣!”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刘舒 袁浩 茅云江;我苏网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