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翠绿清香的芦蒿正是餐桌上的“宠儿”,大家都知道芦蒿价格不便宜,却鲜知其真正的含“金”量。近日,记者在泗阳县来安街道东和平居委会采访,当地居民报出数字:一亩芦蒿一年净赚一万元。更令人称道的是,东和平居委会种植芦蒿多年,从没发生过“蒿贱伤农”事件,东和平芦蒿一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
泗阳县来安街道东和平居委会坚持走芦蒿精深加工发展路子,研发出芦蒿茶、芦蒿干、芦蒿小菜等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东和平芦蒿何以“一枝独秀”?
面对提问,东和平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吴宗访给出了亦问亦答的回复:“说白了,就是解决好‘谁来种、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现在我们仍然在探索中。”
东和平居委会地处泗阳县东部,与淮安接壤。在几年前,多数东和平人还种着一季稻、一季麦,亩均收入千把块,集体收入也是捉襟见肘,是“县定发展滞后村”。
“寻找致富路,首选种芦蒿。”吴宗访说,早在20年前,东和平人就开始种植芦蒿,逐步形成规模。2010年芦蒿种植面积接近1000亩,亩均效益很可观,是传统稻麦收益的5至10倍。
为何不扩种芦蒿?来不得迟疑,东和平居委会首先请来省农科院专家,检测土壤质量。专家检测后认为,该地的沙壤土尤其适合芦蒿种植,这更坚定了东和平人扩种芦蒿的决心。芦蒿有近20个品种,在专家建议下,东和平人只引种了青蒿、白蒿和空心蒿,其中质优价高的青蒿面积约占80%。
答好“谁来种”问题,当地的做法是,政府做配套,合作社带动,大户帮助,让小农户唱主角。
“政府给了8000元低收入户芦蒿种植补贴,还帮着办理小额贷款,合作社在建棚、生产、销售等环节跟踪服务,让我越种越有信心!”朱扣帮原是低收入户,2015年起种植10亩芦蒿,每年收入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和帮助,打消了农户特别是低收入户的风险顾虑。”来安街道农服中心主任刘爱军说,来安街道牵头成立了好农兴芦蒿种植专业合作社,变早期的松散种植行为为当前成方连片种植模式。合作社现有家庭农场12家,种植大户46户,会员152人,引导260多户利用“连庄田”种植芦蒿,其中低收入户49户。
吴宗访带头种植芦蒿50亩,目前东和平居委会6350亩耕地已种植芦蒿2500亩,四成农户参与其中,亩均纯收入一万元。细嫩的芦蒿变身“绿金条”,吴宗访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芦蒿书记”。
解决“怎么种”问题,东和平人从技术、品质、生态等环节,逐一攻克问题。
与不少蔬菜出现滞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和平的芦蒿一直紧俏。当地人道出奥秘,关键在于科学栽培、生态栽培。
如何规避芦蒿集中上市时菜多贱卖?居委会和街道办请来省农科院专家,为种植户讲授调温栽培、错峰栽培新技术,从而保证芦蒿可以分批上市,实现待价而沽。
在种植大户唐善山家的大棚里,他扒开芦蒿解释说,调温栽培就是大棚里面套小棚,根据上市时间调节温度,如想头茬芦蒿赶在春节上市,就早点上塑料棚提温。错时栽培就是不再集中栽芦蒿,而是每隔三五天栽一批,可以从7月初栽到8月下旬,这样芦蒿采收时间可以避开上市高峰。
调温栽培和错时栽培,规避了集中上市时销售和价格的烦恼,芦蒿可以从每年12月卖到次年5月,价格也稳定在每公斤6元至每公斤18元之间。
“芦蒿要想卖出好价钱,栽培模式同样十分重要。”吴宗访补充说。东和平人摸索出生态栽培、梳苗栽培、直立栽培等模式,地里都施农家肥,长出来的芦蒿品质好、产量高,头茬芦蒿一般亩产约900公斤,二茬芦蒿亩产约750公斤。无公害栽培,有价又有市。
围绕“怎么卖”难题,东和平人的探索是,触网销售,拓展市场,搞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把占地1440平方米的交易市场建到芦蒿大棚边上,这是吴宗访琢磨出来的办法。“芦蒿规模种植后,菜贩子蜂拥而至,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有时压价收购。建了市场后,集中销售,价格更加透明,芦蒿也能卖个好价钱。”吴宗访解释说。
市场价格有高就会有低。为此,东和平居委会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230立方米的冷库,淡季时放到冷库里保鲜,旺季时再拿出来卖。
通常情况下,芦蒿三茬过后,茎会变细,卖不出好价钱,芦蒿价值基本到此为止。然而,在东和平人手里,芦蒿彻底翻了身。
2017年,东和平居委会在街道办支持下,引进了芦蒿深加工项目。“以前只吃茎,叶子和根都扔了,现在我们把叶子做成芦蒿茶,把根茎做成芦蒿干和芦蒿小菜,季节性的芦蒿,一下子四季常青。”刘爱军说道。记者在芦蒿深加工厂展厅里看到,芦蒿茶、芦蒿干、芦蒿小菜等产品琳琅满目,换上亮丽包装的芦蒿,成为市场抢手货。据介绍,芦蒿深加工厂一年可消化1000亩芦蒿,原本一年三茬的芦蒿,一下子变成了一年六到七茬。
包装运输、保鲜储存、标准化生产等问题,是影响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突出难题。对此,东和平人不断尝试,摸索出了自己的电商路子。
“往北方发货,我们用加强型保温材料包装,再装入保温箱;往南方发货,就在保鲜箱里加冰袋。”“宿迁农家菜园子”网店老板倪金龙说,自家的网店平均每天两三百单,每年芦蒿上市的四五个月内,能净赚近100万元。“宿迁农家菜园子”的芦蒿销量在淘宝网跃居全网第一,带动了当地10余家网店销售芦蒿。
品牌化、标准化生产,也为芦蒿电子商务发展提升了竞争力。好农兴芦蒿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好农兴”商标,芦蒿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后销量同比增长15%。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芦蒿种植基地的“三统一”提升了芦蒿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去年,东和平居委会居民人均收入高达2.15万元,在来安街道位居前列,早已摘掉了“县定发展滞后村”的穷帽子。如今的东和平居委会,流传着这样一句新农谚:“家家种芦蒿,生活节节高。”这是东和平居委会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更寄托着当地居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来源:宿迁网 编辑/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