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授的南京情缘:31年留影万张“金陵印象” 满满都是回忆杀

2018年03月28日 16:05:1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手捧笔记本,提着照相机,走到哪都要随处拍拍照......这些天,走在南京街头的你很可能会遇见这样一位外国老人。他叫Peter Alberti(读作皮特 阿尔伯蒂),今年83岁。

       80年代Peter第一次来南京,协助省人民医院开展防聋工作,不想却对这个城市产生厚爱。此后每次到访,他都要为南京留影。不知不觉间,Peter已用上万张照片记录下了南京这座城31年来的“变与不变”。今年,是他第10次到访南京,除参与医学交流,他想再看看牵挂的城市。

  我们常说"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对Peter来说,他的上万张照片,就是他对南京这座城的牵挂。

  Peter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荣誉教授,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预防聋和听力减退首席专家,更是个“南京迷”。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南京,他就开始拿起相机拍摄南京,31年来他为南京留下了上万张照片。

  城市时光 用像素记录南京的变迁史

  Peter的照片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南京的人;一个是南京的建筑变化(以南京的医院为主)。

  Peter告诉我们,初到南京时,看到的东西很少,那时候的南京能够向外来客人展示的令人骄傲的东西不多。但现在的它实现了蜕变,摄影就是想记录下这个过程。每次Peter回来,都会去相同的地方,去看看它变成什么样了。

△ 当年正在盖建中的江苏省人民医院

△ 如今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大楼

△ 当年的医疗坏境

△ 如今的先进设备

△ 当年的仍在建设中的珠江路

△ 如今的珠江路金鹰天地

△ 当年的夫子庙秦淮河畔

△ 如今的秦淮河画舫临河停泊

△ 当年的火车

△ 如今的高铁

  从最初缩得很紧,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空间和人向外扩展。Peter照片中的南京已经变得越来越美,越发有潜力。

  【31年留影上万张 犹如一台"时光机"】

  1987年至今,时间悄悄走过31年,但许多精彩瞬间,都被这位老教授定格在方寸之间。通过Peter的镜头,这30年间的“南京速度”展现在了我们眼前。Peter来过南京10次,每一次都会留下最难忘的记忆......

  - 1987 年 -

  “首次来到中国。南京成了我重要一站,我选择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对口交流单位。那个时候整个城市色调是灰暗的,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街道狭窄破旧。”

  - 1996 年 -

  “第二次来南京。这一次我去了南京不少大学进行交流。印象最深的是南京医科大学,那里有很多学生,但我发现学生们学习的医学领域相对有限,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南医大教授。”

  - 1998 年 -

  “第三次来南京。这一次我关注了很多带着南京历史的老物件。”

  - 2005 年 -

  “第四次来南京。这次很棒,我从多伦多大学退休了,作为加拿大安大略省派出的交流学者,我在南京居住了3个月。这期间我拍到了南京城墙下晨练、跳交际舞的老人们,还有党校门口晨练的人,还有南京市中心等着拆迁的老建筑。”

  - 2007 年 -

  “第五、六次来南京。这一次我在南京的街边看到了很多带有多部电话的临街店铺。打电话的人们成了我关注的焦点。”

  - 2010 年 -

  “第七次来南京。这一次我体验到了中国高铁列车。在南京站,坐高铁从南京到北京,全场1050公里,用时4小时10分钟。 ”

  - 2012 年 -

  “第八次来南京。省人民医院大楼建起来了,很大很新,还有为老年人准备的医疗中心,我从窗外往外看。”

  - 2016 年 -

  “第九次来南京。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高大的医院。医院的角色正在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前线医疗,建立起了更多的功能科室。”

  - 2018 年 -

  “第十次来南京。它像一朵花慢慢绽放,越来越美。”

  【记录南京人的影像 不变的是幸福的内涵】

  除了城市,Peter还尤为关注南京的人。2005年,作为交流学者在南京生活的三个月里,他与许多年轻医学生成为朋友。利用空闲时间,他行走在南京街头,记录下了各种“幸福的样子”。

  “你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然是人。” Peter Alberti翻看着他的照片,里面有不少陌生人。城墙下、党校门口晨练的老人,街头神色焦虑地打公用电话的女人,公园里拍摄婚纱照的甜蜜夫妻......现在回看,充满时代感的一个个瞬间都被妥帖地存在了在一张张底片上。

  同样让Peter Alberti感慨时间流逝的还有在南京两个月接触的学生们。当年他们与Peter Alberti亦师亦友,大叫着喜欢哈利波特、烦恼着感情的毛头小伙和大姑娘们,现在不少已经成了各个医院的业务骨干。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但我每次来到这里,就觉得很舒服,南京人很友好。

  【不忘初心 他与老友一起守护江苏人的听力】

       作为全球首席的防聋专家,Peter Alberti每次到南京除了摄影,还肩负着协助中国防聋工作开展的主职。1987年第一次到江苏,作为加拿大政府特使的Peter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卜行宽教授相识,并很快与卜教授成了挚友。

       1989年,卜行宽赴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当时整个亚洲对听力学并没有重视起来,国内助听器验配还非常落后。在Peter的帮助下,卜教授带回了国内第一台真耳测试助听器设备。

  与南京相识30多年,让Peter欣慰的是,江苏预防耳聋和听力减退事业逐渐起步,江苏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的实施走在全国前列。现在人们要面临的挑战是听力的保障预防要下到社区,目前没有国家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而我们正在做。 

  对于Peter来说,在南京总是有新的惊喜。南京一步一步,正在把这个城市规划得越来越好。

  而这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老教授的愿望也很简单:希望通过不断地交流,能给更多南京人带来幸福。

  (本文照片均由Peter Alberti授权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发布)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范洁萍/ 编辑:李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