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兜住就业底线,拓展富民主线,奏响就业创业“最强音”

2018年03月27日 11:13:57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事关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围绕这一要求,淮安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村创业富民、城镇失业人员创业促进等计划,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畅通就业便民之路,进一步兜住就业民生底线,拓展创业富民主线,奏响就业创业工作“最强音”。 

  一年之初,是各种文化活动的高峰期,90后大学毕业生杨礼清创办的文化传媒公司,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公司里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在校生。在清江浦区人社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快速成长,从最开始的2人小团队,发展成了拥有20多人的小型公司规模,年营业额也从当初的几万块,猛增到200万元。 大学生创业者杨礼清告诉记者:“我们在成立之初就拿了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了人社局10万块钱的资金扶持,场地也享受了一年的免费租金,另外,人社局也会帮我们引进人才、技术支持,续一直在陆陆续续的扶持支持我们。”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放眼全市,一大批大学生创客异军突起,成为带动富民增收的新亮点。过去一年,淮安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贷款、初始创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等扶持,并在8所在淮高校均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全力助推大学生梦想起航。

  在大学生创业风生水起的同时,能人大户们也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带动乡村百姓实现富民增收。淮阴区西宋集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过去一直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当地通过大力发展镇村经济,吸引和鼓励能人大户开办家庭农场、合作社,以点带面推进整村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村民陆化的家庭农场,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动了当地近80位村民实现就业。“现在工资一天都达到了70、80元,像我们技术员都达到了6000元一个月。”

  截至目前,西宋集镇已成立土地耕作服务社12个,家庭农场16个,先后引进壮村富民项目40余个,平均每个村拥有2个以上的创业项目,仅土地流转一项,就带动9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昔日的经济薄弱乡镇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过去一年,围绕“富民”导向,淮安紧紧牵住劳动者增收致富“牛鼻子”,开展创业培训“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行动,将创业扶持政策全面向大学生、农民和电商覆盖,实现了城乡一体,进一步取消农民申请贷款的户籍限制,(对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免息贷款),登记注册的网络创业者,也享受到了与实体经济同等的创业补贴政策。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5341人,引领大学生创业1472人,新增发放创业贷款1.52亿元。全市以县(区)为单位整体获评首批省级创业型城市,新增“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4个、“江苏省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25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所有县区全覆盖。

  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源。淮安人社部门认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为创业者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让创业的热潮在淮安大地上充分地涌流。

  (来源:无线淮安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