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下路273号院内,一栋门窗用红砖垒砌的旧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南京人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姐楼”,文保单位则称这里为“张佩纶宅”。三月烟雨,旧事如梦,记者在绵绵细雨中来到江苏海院伯利兹科技园(简称海院科技园),探访这座百年建筑,触摸冰冷的墙砖,聆听历史的足音。
这栋建筑与张家人有缘
“西张”和“东张”都曾在此生活
“请问,我怎么才能进入前面这栋红色的房子里?”记者跟随导航进入棉鞋营,只见厚重的灰色围墙将“张佩纶宅”包围得严严实实,找不到“一睹芳容”的入口。路边收停车费的阿姨看了一眼耸立的房子,回答道:“你说的是小姐楼吧?要走到路口右拐,从海院科技园进入。”说完,还热心地带记者绕到了正确的方向上。
事实上,南京人口中的“小姐楼”指的就是“张佩纶宅”。民间相传,这座楼是李鸿章女儿李菊耦的闺房,张佩纶迎娶李菊耦后,李鸿章将其作为嫁妆送给张佩纶,因此得名“小姐楼”。
但根据《南京市地方志》的记载,这座楼房最早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江南提督张云翼,当时这片住宅叫做张侯府,直到同治年间,这里才被张佩纶买下来。
“小姐楼”的原主人是谁?张佩纶又为何南下购居于此?记者就“小姐楼”的历史流转问题采访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这栋楼和姓‘张’的有缘。据我了解,这里至少生活过两户张家人。我把他们称为‘西张’和‘东张’。”
据王振羽介绍,“西张”指的是祖籍咸宁(今西安)的张云翼。张云翼的父亲张勇因平“三藩之乱”有功,被封为靖逆将军、靖逆侯。张云翼承袭父亲的爵位,并且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举家搬迁到江宁(今南京),此时张云翼已官至江南提督。因此,“小姐楼”的铜牌上也写道:“海校现址原是清代有名的张侯府,系江南提督张云翼所建。”东张”指的就是祖籍直隶(今唐山)的张佩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曾为翰林院侍讲,不仅有才名,而且正直敢言。据《清史稿》记载,他9年里上奏127件,近半数是弹劾类的。
不过,张佩纶的仕途并不顺利,中法战争开始后,他在福建马尾中法海战中失利遭流放。6年后,他又因“妄干公事”遭弹劾,被驱逐出北京。
张佩纶夫妇来到南京后,买下了原先靖逆侯张勇的府第。这是一座豪宅,厅堂不算,被人称作绣花楼的楼房即有三栋,另有一个花园。可惜的是,此时我们眼前所见已不复当年盛况。
“中西结合”的设计别有韵味
这所百年老宅三年前曾大修过
“小姐楼”位于海院科技园的东北角,有两层,青砖是主体,红砖做门拱,在银杏树的掩映下,颇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楼梯为木质结构,外面刷上红色的油漆。小楼的二楼有一圈木质回廊,回廊边缘有木质栏杆,同楼梯一样,均涂有红色油漆。记者注意到,小楼的每个细节都很精致,二楼回廊的屋檐下有雕花装饰,透着浓浓的历史感。
据记者了解,张佩纶宅此前用作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陈列馆。2011年,张佩纶宅被列为江苏省第七批省文保单位。2012年,海院科技园入驻后,这栋建筑就一直处于停用状态。2015年,张佩纶宅迎来20多年来的首次大修,修缮工程于当年的6月开始,9月结束,为期三个月。
据海院科技园物业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历史变迁,原张侯府老屋已经无存,只有这栋楼作为文物保存下来。实际上,现在的“小姐楼”是1912年建的,在百余年时光的冲刷下,修缮前小楼的外立面破损得极为严重,房顶基本全漏了,墙体也风化了。
“修缮时,为了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施工队不得不从外地拆迁工地找已经停产的旧砖,争取修缮后的老房子能‘修旧如旧’”,该负责人进一步向记者介绍,“由于管理能力薄弱,目前市民、游客只能在这栋建筑的外部参观。尽管如此,还是有不文明的现象产生,游客带来的垃圾随意乱丢、公共物品和绿植的遗失及损坏都让管理员头疼不已。”
海院科技园物业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记者向前来参观张佩纶宅的游客及周边的居民发出文明游览的倡议,“周边有居民的小孩子在二楼打闹已经造成了很多矛盾,有的时候,我们很害怕,就怕它的知名度越高,来参观的人越多,破坏就越厉害。”管理员的语气充满了无奈。
蛰隐在故居里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艳羡祖父母的生活:
偕隐于此、诗酒风流
这栋两层老楼与李鸿章的联系,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可大多数人不知道,这还是一座让张爱玲记挂的宅院。大才女张爱玲的名片上,有一行“系晚清名人李鸿章之后”,她的祖父母正是李鸿章的快婿、女儿,小楼的主人——张佩纶、李菊耦。
张爱玲曾在她晚年的作品《对照记》中,对其祖父母的生活流露出向往:“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
张爱玲祖父母的爱情是一段相差17岁的惊世之恋。惊世之一在于,张佩纶官居清廷御史时,曾经攻击李鸿章议和。后来,李鸿章却“以女妻之”;惊世之二在于,李菊耦容貌秀丽,擅长琴棋书画,订婚时仅23岁,而彼时的张佩纶是死了两任妻子且年届四十的老鳏夫。传闻,李鸿章将女儿许配给张佩纶的消息传到李菊耦的生母赵夫人耳里,赵夫人极力反对,大骂李鸿章老糊涂,说:“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高不成低不就,千拣百拣,这会倒选了一个四十岁的老囚徒,这事休想。”可见其差距。
然而,婚后张佩纶与菊耦感情融洽,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生育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即张爱玲的父亲,女儿张茂渊,即张爱玲笔下的“姑姑”。史料记载,张佩纶寓居南京后,仕途无望,就与妻子李菊耦过起诗酒书画的闲适生活。他们夫妇俩留下不少琴瑟和鸣的佳话,闲时两人还合著了本食谱,甚至一起写了本武侠小说《紫绡记》自费付印,不过张爱玲说“故事沉闷得连我都看不下去”。
不幸的是,迁居南京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张佩纶在南京去世,终年55岁。彼时的李菊耦年仅38岁,带着7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靠带来的嫁妆生活,忍受着坐吃山空的恐惧,直至守寡终老,于1912年辞世。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随着男女主人公的相继离世,慢慢成为绝唱。
建筑无言,但历史有情。春寒料峭,驻足在南京白下路273号院内,时间仿佛凝固成门拱暗色的红砖、檐上木雕的花纹、地上润湿的灰砖……还有一个个风动树动心动的访客。万种金陵风情里,有一缕属于久远的故事,此地曾闻佳话,小楼默默又春风。
张佩纶第三任妻子李经璹(小名菊耦)。
二楼房檐上的雕花很精致。
张佩纶宅外观,位于南京白下路273号。
编号为“2010029”的石碑。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