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大四学生将南京剪纸和粉墙黛瓦融入现代服装

2018年03月22日 16:42:59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极简的风格,再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南京剪纸,上面是中国传统图案“福”“禄”“寿”,喜气、大方,中国红再加上黑白共三种颜色,营造了一种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韵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感,竟然可以如此契合,这给人颇具视觉冲击的创意来自金陵科技学院的大四学生张莎,其作品名为《剪影》。据记者了解,张莎的作品只是“非遗衍生品开发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汇报展中的一分子,该展日前正在江宁凤凰山艺术园进行。

《剪影》中有融入非遗南京剪纸元素

  自小对江南传统文化非常着迷

  张莎正在金陵科技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读大四,虽然她是一个河南人,但自小就来到江南读书和生活,耳濡目染,她对江南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而六朝古都南京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是任何一个研究爱好者都无法回避的。

  随着她对传统文化了解的逐步深入,张莎对南京更是充满了向往,并在高中毕业考大学时,毅然报考了金陵科技学院的相关专业。

  在南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点一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又有浓厚的氛围,张莎参与过学校六合农民画非遗项目的研究,身在江宁大学城,除了上课和纸上的阅读,她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一个古城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她说,南京让她感触最深的就是地铁上的地铁文化,“时时刻刻地在传扬非遗文化,包括过年或者各大节日的时候,张贴壁画和剪纸。”除此之外,每到一个景点或地铁站点,都会有一大块栩栩如生的壁画展示,“有红楼梦的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在张莎看来,让无疑会让行人感觉,历史就在眼前,并时刻提醒人们,在我们身边曾经存在过那么美的东西。

南京剪纸大师张方林在给学员上课

  一样东西之所以美,有时就是因为它碰到了一双认识美的眼睛,在被录取为江苏艺术基金资助的《非遗衍生品开发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后,张莎接触到很多的非遗项目,特别是在南京剪纸传承人张方林大师所授的剪纸课程中,张莎更是被剪纸的深厚的底蕴和艺术魅力所折服。剪纸那一气呵成的造型,流畅优美的弧线,柔中见刚,这个流着北方人血的女生从中看到了南京剪纸的韵律感、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所以,在课程的创作环节,她才会一下子选定该项目进行衍生品的创作。

  南京剪纸与服装的完美结合

  作为“非遗衍生品开发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同时正值毕业设计之际,自小就对江南文化有着浓烈兴趣的张莎,就想将非遗衍生品的创作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做一系列自己真正想做的服装作品,好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基于此,张莎开始了创作,她所做的,就是如何创新,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很自然的,她选择了“南京剪纸”进行非遗衍生设计。

  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南京剪纸的镂空艺术在视觉上,能给人以镂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了解,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并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其他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南京剪纸的特点就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比如喜花,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从而在图案上达到一种完整与和谐,显得既美满充实,又喜气洋洋。

张莎的设计草图(图片均由张莎提供)

  在老师张海晨的指导下,“一方面要创新应用简洁大气的廓形风格,另一方面则是要结合剪纸的艺术效果,”经过在寓意、造型、工艺等方面的推敲,张莎选择了现在的纹样。

  创作中遭遇了不少障碍

  创意有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没有减少:如何将南京剪纸融入到服装中呢?技术和工艺上如何实现?

  据了解,经过了不同尝试和反复实验,图案部分的工艺最终采用激光雕刻的办法实现了剪纸效果。而在考虑如何实用方面,张莎则采用了羊绒呢面料,这样一来,就使得作品渲染出不一样的时尚个性气质。据了解,张莎碰到的这些困难得到了非遗课程组很多老师的帮助,比如激光雕刻剪纸纹样的成功离不开王佳春老师的帮助,而服装结构设计也得到服装系主任张华的指导。

  在张莎的指导老师张海晨看来,张莎的作品采用现代风格的轮廓造型,装饰图案为剪纸的传统纹样,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色彩搭配上运用黑白色对剪纸纹样进行了衬托,同时营造了一种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韵味。”

  不仅完成了服装系列的作品,张莎还将“福”“禄”“寿”剪纸图案应用到春节压岁红包上,完成了两个系列的非遗衍生产品。

  非遗文化要融入到公众生活

  身为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海晨同时也是此次“非遗衍生品开发人才培养”项目的负责人,据她介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现在崇尚“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本次汇报展览就以“衍”为主题,即“衍生”、“繁衍”之意: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融入时代生活之流,回归到“衍”之“水流入海”的本意。

  在这基础上,该项目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员们创作了服装服饰、家居装饰等文创产品,应用的非遗元素涉及到剪纸、云锦、刺绣、皮草、民俗等项目。

  张海晨告诉记者,除了集中展览,后续还会继续通过相关平台对非遗文化和学员作品进行推广交流,比如开设“非遗衍生品开发”微信公众号,甚至以后在“非遗衍生品”微店进行一定的推广销售也是可以实现的。身为学校的专业老师,她有一种责任心,其目的就是要促进非遗文化能通过衍生品的形式融入到公众生活中去。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季玉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