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南京传》的作家,除了他你还能想起谁

2018年03月21日 16:41:00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叶兆言是读者公认的写南京最多也是最好的当代作家,他自己也承认,起码有一半的小说写到了南京,所以,有人说,他用文字占有了一座城市。在刚刚完成一本有关南京的小说《刻骨铭心》之后,叶兆言又投入到了一部《南京传》的写作中。

  南京是他写作的因与果

  作家和城市的关系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莫言之于山东高密、贾平凹之于陕西商州、王安忆和她的上海,南京则是叶兆言写作的因与果。

  颇有意味的是,叶兆言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到,他曾偶尔从一张小照片上知道自己本来姓郑,叫郑生南。其时,照片上的叶兆言最多只有一岁,“我想这个名字只是说明我出生在南京。”

  刚完成一部有关南京的小说

  叶兆言祖籍苏州,可他从小就在南京长大,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他凭借《枣树的故事》和“夜泊秦淮”系列在文坛一鸣惊人。此后,他的不少小说都是以南京为背景的,比如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比如后来的《一号命令》和《驰向黑夜的女人》,还有叶兆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刻骨铭心》:这部小说把读者带进“黄金十年”及“八年抗战”时期的民国旧都——南京。

  叶兆言擅于在小说中搭建另一个南京,可是那些人物的命运却完全是南京人的,有的成为悲剧,有的注定平庸。《刻骨铭心》整部小说虚实相间,叶兆言把一群小说中的人物置放在了军阀混战、北伐、汪精卫叛变等历史事件之中,并让他们活跃在桃叶渡、高云岭45号、瞻园路126号这些南京版图上的真实位置上,促成他们和章太炎、魏特琳等著名历史人物发生了面对面的关系。从而达到周围的人、地、事都是真实的,但唯有主人公是虚构的。

  通过南京来说中国历史

  在写小说之余,叶兆言会写各类小文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挖掘南京的历史文化,他很多年前写的《南京人》系列,回头再看,仍是那么有味道;他在公众号《大家》上开设专栏,《中原文化向江南的第一次大转移》《“红尘昼昏,中逵泥泞”写尽了昔日南京的繁华》《孙吴灭亡,给南京留下两份哭笑不得的遗产》,等等,颇受读者的欢迎。

  当然,这里的读者多以新南京人和短暂寄居南京的人为多,相比起老南京人,他们会在情感上更认同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而这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审美意义。

  而这次写《南京传》,在叶兆言看来,则是以南京这个平台来说中国历史,“能不能通过南京这扇窗户来把中国的历史说一遍?”其实,这个想法在他写《南京人》系列时就已产生,“南京到处都是历史,南京到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平心而论,国内恐怕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城市,能像南京一样清晰地展示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

  所以,叶兆言表示,这次写的角度,跟他以往写南京的风情,写南京的什么地理、风物、历史完全不一样,“这次就是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南京来看中国。”当然,作为一名小说家,叶兆言在写《南京传》时仍有一定的虚构,这个虚构里带有他一定的寄托。

  多读书读出的治史功夫

  事实上,《南京传》这种写作要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历史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要在各种历史烟尘中寻找线索,寻找那些被忽略被遮蔽的细节,做到这一点真不是那么容易。

  而叶兆言的治史功夫是公认的,由于从小生活在南京,又有家学渊源,再加上南大中文系研究生学历,在南京众作家中,叶兆言本身就以读书多、多读书著称。圈内人都知道,一起外出开会的时候,只要不是太重要的会,总能见到叶兆言从口袋里掏出那种小书出来读。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