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出席两会的江苏代表表示,要充分认识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找准切入点、瞄准突破口,因时因地精准施策,以更加活跃、更加顺畅的体制机制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激励倒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
——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过去五年,在反映江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强富美高”要求的相关统计指标中,体现速度的指标有所回调,但彰显质量的指标稳步提升,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等。
“取得良好的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省统计局局长徐莹表示,既让“市场之手”长袖善舞,“政府之手”也积极作为。
代表们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缺一不可。“在资源配置上,政府侧重于做规划、定标准、建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让市场主体自主抉择。”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介绍,通过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实际用地3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施综合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创新论英雄”。按照“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原则,实施差别化税收、资源要素价格政策,已腾出土地4.35万亩,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先进项目集中。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还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放管服’改革提出明确的任务,比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指向明确,任务具体,就是要通过简政放权,为市场主体松绑。”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市长丁纯表示,将对照中央关于新一轮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深化“放管服”改革。
畅通渠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今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建设,释放了“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只有抓创新、才能赢未来”的强烈信号。今年两会,南京的“创新旋风”在京城备受关注。
“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有千条万条,但创新驱动是绕不开的一条,是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介绍,建设创新名城,当前最紧迫的是构建一个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结合南京实际,在政策设计上致力强化创新“导向”,在创新平台上致力培厚创新“土壤”,在创新环境上致力提高创新“浓度”,当好科技创新的保护者、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创新平台的搭建者、创新文化的倡导者。
比如,在创新平台提供上,加快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推进科技园区整合提升,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要素。在创新政策制定上,以财政性支持和市场化撬动,增加创新政策支持200亿元。其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再给予10%的普惠性奖补;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根据经济贡献给予较大力度奖补。在创新文化倡导上,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绩效评价、资本支持、金融服务和社会环境。
代表们认为,江苏要以历史眼光、全球视野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系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形成合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深化“破立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减少无效供给要抓出新成效。”政府工作报告的这项任务,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破除无效供给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一刀切’。”全国人大代表、省经信委主任谢志成介绍,今年重点围绕4个方面推进,一是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确保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类产能应退尽退;二是制定今年全省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承担企业和去产能项目;三是制定全省和各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妥善化解各类风险问题;四是积极推进“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年内再关停656家落后低端化工企业。
既要“破”,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也要“立”,大力培育新动能;还要“降”,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制造业大市,苏州正在推进新一轮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全力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李亚平介绍,将着力建好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华为苏州研究院、苹果苏州研发中心等重大载体,支持各类企业加快建设先进技术研发机构,更大力度吸引高端人才、专业院所、先进企业集聚。同时,瞄准先导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0亿元、20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
聚焦降成本,代表们建议,既要落实好国家简政、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的“显性降本”,也要以市场化手段主动深挖“隐性降本”。相对而言,“隐性降本”潜力更大、空间更广。比如,拓展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规模,丰富配售电经营主体,形成更具竞争性的电力价格。“今年将出台江苏企业发展环境优化管理办法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实施细则,为降成本提供政策依据。”谢志成透露。
舍得“留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留白”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高频词。
南通滨江临海,处在长江末梢,近年来深入推进非法码头、过驳作业、排污口、小杂船等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沿江有53个非法码头,有的存续近30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们开展联合执法,啃下‘硬骨头’,退出长江岸线近5公里。”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市长韩立明介绍,原来是生产岸线挤占生活岸线,现在按照“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的要求做减法,力争到2020年沿江生活生态岸线比重提高到70%。
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完善以“产业准入、区域准入”为核心的最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环境质量和污染总量“双控”机制。南通率先制定化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准入类物质27种、严格控制类物质47种。“最近三年因达不到环保要求,全市累计否决和劝退150多个投资项目,涉及投资额58.5亿元。”韩立明透露。
推动绿色发展,既要用法治化手段,还要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随着排污费改征环保税,南京自加压力,明确水和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均为国家最低标准的6—7倍以上,远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水平。今年确保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煤炭消费总量减少250万吨以上,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企业环境信用评定,也是倒逼企业自觉治污减排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企业环保信用评价‘五色榜’,联动实施绿色信贷、差别水价、差别电价政策,引导企业把环保作为发展的生命线。”韩立明介绍,当地一家塑胶企业,前几年因废气直排等问题被评为红色企业,电费每度增加0.05元,污水处理费每吨增加0.6元,信贷也受到制约,后来企业投入近百万元配套建设废气收集处理装置,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去年评级上升为蓝色。
代表们建议,江苏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深入研究,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努力在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前列。目前,我省统计部门正在围绕“六个高质量”建立统计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来源:交汇点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