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交汇点记者付奇
嘉宾: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主持人:交汇点记者付奇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如何让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成为产业大省江苏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主持人:翻开报告,多次提到“创新”。作为江苏经济的发动机,苏州是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的?
李亚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55处提到“创新”。苏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2017年,苏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金额占全省总量的2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万亿元,占全省的22.3%;发明专利授权量1.16万件,占全省的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为此,苏州多措并举:一是把培育创新企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重点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决策、成果转化的主体,基本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局面。
二是把做大平台载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契机,推动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区创新发展。全市4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省级高新区,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三是把集聚高端人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针对产业发展需要,每年设立18亿元度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重大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给予资助奖励。连续举办9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四是把优化政策环境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支撑。在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省40条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含金量高、竞争力强的苏州“1+3”系列政策意见。坚持市政府创新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科技创新,推助企业“破茧成蝶”
主持人:我们知道科技创新对于民企来说格外重要,这些年来,亨通集团又是如何进行通过创新实现“破茧成蝶”的?
崔根良:习总书记谈创新时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惟一途径。
我分享两个故事:亨通主要从事光纤网络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从90年代起,国内光纤及上游的光纤材料,90%靠进口而且被国外垄断。亨通独辟蹊径、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身力量搞自主研发,我们研发出的光纤、光纤材料,完全达到、部分领先于国际同行水平,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再举个海洋工程方面的创新。光纤网络建设还涉及海洋,我们通过海洋光网技术的集成研发,顺利通过海底光缆5000米深的国际专业测试。亨通承接的马尔代夫海洋高速光网工程,我们的工程师整整做了五年创新攻关,成为中国在国际海洋光网领域拿到的第一单。
主持人:从企业角度看,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还有哪些问题亟待突破?
崔根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不仅仅是体制、机制问题。
一方面,创新转化为产业的难度超出想象。高校、科研机构从拿出研发成果、到找到成果转化主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创新主体融通不够。像高校科研机构把研发成果推向市场的推广意识不强;企业到高校科研机构寻找创新合作、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也不高。科技创新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还较滞后。
两链“嫁接”,让产业与科技更好“牵手”
主持人:作为产业大省的江苏,一直把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产业与科技更好地“牵手”?
李亚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要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认为,要按照省委娄勤俭书记提出的要求,以系统化思维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遵循产业科技发展规律,统筹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协调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一是围绕产业链填补创新薄弱点。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制造业强市,苏州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链,像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产值达9971亿元。为推动这些优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一方面,鼓励支持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更高层次的研发。
二是依托创新链撬动产业增长点。紧盯全球科技创新潮流,布局发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为重点,进一步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是瞄准关键环节打通融合梗阻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对接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要有更大作为,关键要解决“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先一公里”,指以产业为导向,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推行“研发为产业、技术为商品”的运营模式,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一批高端人才、专业院所、先进企业集聚。“最后一公里”,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创新资本供给。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和意见,吸引知名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和专业团队集聚。
主持人:结合企业的实际,应该如何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崔根良: 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首先要让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融为一体。一方面,高校科研机构从研发项目立项起,就要找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另一方面,企业要用好、打造好自身的研发创新平台,让高校人才以各种方式走进企业。
其次建议变革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列为国家扶持的科技创新项目,建议资助政策分两步:待成果出来,科研经费拨付一部分,这个比例不能大;待把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再拨付一部分,这个比例要大,科技创新要从重过程转为重结果应用。改变创新主体缺少成果转化动力问题,高质量发展才有真正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