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中的一段话,直面南京大屠杀并进行了深入反思。日前,该书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并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了首发式,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但汉松,青年翻译家周嘉宁、冯涛共同探讨这部新作中文字的力量以及作家的责任。
冯涛介绍说,其实村上春树早在《奇鸟行状录》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南京大屠杀,但篇幅不过寥寥几十字。此次《刺杀骑士团长》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描述,译成中文都有1500字之多,并且明确质问40万人与10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表明了村上春树的历史认识已经从史实认知层面进入政治层面、现实层面,表现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战斗姿态。
“历史乃是之于国家的集体记忆。所以,将其作为过去的东西忘记或偷梁换柱是非常错误的。”村上春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小说中谴责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残害地下学生组织的行径,借小说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指出除了战争伤亡,日军还大量屠杀了平民。
《刺杀骑士团长》的书名源于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一幕情节,该书主人公“我”偶然发现了阁楼藏画《刺杀骑士团长》,在探寻画中隐藏真相的同时,“我”发现,该画作者雨田具彦及其弟弟雨田继彦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经历了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日本侵华战争,后者还被迫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归国后割腕自杀。而雨田具彦绘制《刺杀骑士团长》,是为悼念弟弟和因参与暗杀德国法西斯高官而被处死的恋人。
村上春树还写道,“如果附近有机关枪部队,就令其站成一排砰砰砰集体射杀。但普通步兵部队舍不得子弹(弹药补给往往不及时),所以一般使用刃器。尸体统统抛入扬子江……”“没办法砍中要害,到处是血,俘虏痛苦地百般挣扎,场面实在惨不忍睹……”“叔父事后吐了。能吐的东西胃里没有了,就吐胃液。胃液也没有了,就吐空气。因此受到周围士兵的嘲笑,骂他是窝囊废,被上级军官用军靴狠狠在肚子上踢。谁也不同情。结果,他一共砍了三次俘虏脑袋。为了练习,要一直砍到习惯为止。”
新书中的这些内容在日本引起热议,甚至有日本右翼发起抵制村上春树运动,攻击他“是为了讨好中国”“为了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直面历史的行为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许多读者表示“日本不乏正义而有良知的作家”。周嘉宁表示,作家的责任就体现在这里。事实上,村上春树作品中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关注是一个发展和延续的过程。在早期作品中,村上基本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但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令他大为震动,此后的作品更注重社会性。在但汉松看来,村上春树这一次的重点并不是探究历史的细节,而是“有没有勇气面对历史”。
(来源:交汇点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