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淮安以优质均衡为导向,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建设达成度在苏北领先,努力向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迈进。
集团化发展 确保教育公平
陈浩是新淮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来新淮中学前,他是江苏省淮阴中学的骨干教师,他的化学课生动鲜活,深受学生喜爱。
2017年,听说调他到新成立的高中任教,他二话没说,拿起教学笔记就去报到了。 淮中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教师陈浩坦直言,“这部分孩子也需要教育,我会给他们带来相对这个优质的教育。”
在新淮高级中学,30%的骨干教师都来自淮阴中学,还有70%招聘的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年轻教师。这确保了学校从建校初,就有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建设高品质高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淮中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 张玉群表示,“从高品质高中来讲,一方面是教学的这样一种质量,那么教学的高质量主要的保障,是来自于教师队伍他们这种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集团办学,将新建校、薄弱校纳入优质校的集团化管理,确保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淮安教育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教育平衡发展的主要办法。
在小学阶段,淮安市成立了55个教育集团,将263所小学和101个教学点全部纳入集团管理,实现小学集团办学全覆盖。在中学阶段,形成了以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省清江中学为首的教育集团,重点围绕优质普通高中教育,实施了新淮高中、涟水滨河高中、开发区高中、南外淮安分校等一大批集团化办学项目。
资源均衡 办有质量的教育
学有优教,就是办有质量的教育,关键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配置上的均衡。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位于淮安市老城区,占地100亩,是一所初高中混合制学校。随着施教区范围内生源的增加,学校在满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需求与创建高品质高中之间,陷入两难境地。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朱益民说,“被动的地方,就是因为现在我们江苏省这个四星级高中的标准,要求必须要是初高中分设的,初中和高中在一个校区,占地面积生均总体是偏少的。”
2017年,该校获批一块150亩的教育用地,规划成高中部的新校区,初高中分离,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大难题。朱益民介绍,“我们规划了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图文信息中心,国际教育中心,还有多功能的体育馆、艺术剧场等等,我们还前瞻性地设置了学生个性化、交互性的学习空间,配套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场馆和设施设备,还融合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最核心的一些技术。”
此外,学校还加强智慧课堂建设,学生只需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实现与老师的课堂互动、课后辅导。老师在课堂上也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精准施教。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徐一涵说,“发送一个符合当堂学习内容的课堂反馈测试,然后我在这个地方,可以随时地看到每个孩子,他用了多长时间,把这个测试做好提交给我,每个孩子的得分情况,系统也可以帮我分析好每一道题目的错误率。”
淮师附中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张跃表示,“随着我们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的推进,我们学校将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老师的教学和工作,都将实现信息化和智慧化。”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兴起的新城区,也需要新建一批学校。淮安市生态文旅区过去是城乡结合部,现在被定位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特色城市化展示区,已经成为淮安新的居民聚居地,对教育的需求随之而来。今年5月,淮中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这座占地近200亩,投资5亿元,以四星级高中为标准建设的新学校将投入使用。
淮中教育集团新淮高级中学校长朱留明表示,“希望通过几年的发展,能把我们学校建成为一个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为了改善薄弱地区的教育,2018年,淮安将通过扩大优质资源供给,促进办学条件改善,破解科学发展瓶颈,向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迈进。
前不久,淮安市召开第100次规划咨询委员会会议, 明确在全市范围内规划教育建设项目230个,其中2018年64个学校建设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并确保所有建设项目的资金总投入完成率、校园校舍完工率、运动场地建成率、设施设备采购达成率实现100%。
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谷玉红表示,“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这样的跨越,那么既然学有优教,那就是要有高质量的教育,优质而均衡,在这个方面,我们应当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这基础上要不断地发展,所以还要有新的投入,要建一些新的学校,对原有的学校要进行内涵的提升。”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 记者/徐华峰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