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将开展免费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2018年出生的婴儿可参加

2018年02月27日 19:50:53 | 来源:南通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3月3日国际爱耳日到来之际,一项旨在降低新生儿耳聋风险的实事项目正在南通有序开展。根据第十五届市人大二次会议部署,市政府将“免费为市区新生儿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列入2018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经费由市财政预算。也就是说,凡2018年出生的市区(包括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新生儿都可以免费享受到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

  不与幸福失之交臂

  耳聋在各类残疾中发病率最高,“一针致聋”“一巴掌打聋”的事例层出不穷。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每5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是听力障碍患儿,每100个听力正常的普通人里,就有约6个是致聋基因的携带者。这意味着听力正常的夫妇,如果携带了致聋基因,也面临着生育聋儿的风险。此外,有些新生儿表面看是听力健康的,但是很可能会因为基因原因,被外力(打耳光)或者药物影响,造成耳聋。

  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副主任朱庆文介绍说:“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就是要‘挖’出那个‘地雷’,让耳聋基因携带者不再因为‘踩雷’,与幸福失之交臂。”在耳聋致病因素中,遗传因素比重在60%以上。通过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可在第一时间筛查出听力残疾儿童和耳聋基因携带者,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

  建立早期筛查模式

  2014年,南通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干预项目纳入当年的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中,加以推进。

  当年1月,这项名为“聆听幸福”的工程正式展开,设置在通大附院和市妇幼保健院的两所耳聋基因定点检测中心正式向全市范围接收新生儿血液样本,市区(崇川、港闸、开发区)常住户口新生儿实行免费筛查政策。当年共完成检测9000多名新生儿,筛查发现基因突变儿童800余名,均及时给予专业诊治与康复指导。

  2月27日,在市妇幼保健院,刚刚当母亲的李敏(化名)拿到了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未通过。医生对李敏解析道:“因为做了筛查,知道孩子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但只要平时注意不要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比如像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幸亏有了这项基因筛查,让我们心中有数,避免了‘一针’致聋的发生,让我们的孩子能健康成长。”面对这一结果,李敏选择了坚强面对。

  利于健康南通建设

  “由政府使用公共资金介入,一方面可以降低基因携带者发生耳聋的风险,有利于减轻疾病负担、增进家庭幸福。另一方面,通过对耳聋基因携带者开展婚育指导,有利于避免生育聋儿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利于健康南通的建设。”市卫计委主任陈冬梅介绍说。

  有数据统计显示,一名聋儿一生据估算要耗费社会卫生资源约70万元,如果能够持续降低先天性聋儿的出生率,将为国家节省数以亿计的公共资源支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随着项目在全市层面的开展,以南通年均出生5万名新生儿测算,按照4.55%的突变率,每年将新筛出2200例左右的耳聋基因携带者,通过优育指导,可避免550人的后代发生耳聋,预计节省公共卫生服务费用近3.85亿元。项目充分体现了“小投入、大收益”的特点,为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健康南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来源:南通发布,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