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茧到一缕丝,从一方丝绸到辐射和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掌舵人储呈平不仅把鑫缘做成了“中国名牌”,更通过企业的“转型升级”将产品从本土迈向了国际市场——
储呈平
2004年、2005年、2007年,鑫缘一连包揽下三块“中国名牌产品”;其间,获奖无数;2016年,南通的首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又花落鑫缘,这也是截至目前我国茧丝绸行业获得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在所有荣誉的背后,储呈平深知其不易,他说,得牌容易护牌难,对鑫缘而言,名牌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打响“鑫缘”名号,走“品牌化”之路
“路靠走、人靠闯。”如今,已经拿下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的海安籍商人储呈平,你知道彼时的他,曾有过怎样的经历吗?在日前的一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储呈平从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做过新闻通讯员、乡团委书记、宣传委员、海安县大公镇副镇长、西场镇副书记、镇长、党委书记。直到2002年8月,他才正式接手当时的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鑫缘茧丝绸集团的前身。
“鑫缘一路走到今天,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从看着它蹒跚学步,到见证着它跨入了大学校门。”聊起鑫缘获得的成绩,掌舵人储呈平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本月,当记者来到位于海安县东湖路1号的鑫缘茧丝绸集团厂区,储呈平一边带我们参观车间和新产品展示厅,一边介绍说,“如今,鑫缘茧丝绸的深加工产品大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过,早在我接手这家厂时,可以说还只停留在收购和转卖蚕茧的‘茧贩子’阶段。”
储呈平坦言,中国是“丝绸之乡”,但一直以来中国的丝绸在世界市场上都是以低端、廉价的形象出现。“养蚕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可为什么像蚕种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乃至织绸这一大堆最脏苦、最繁重、最耗时的活儿都让咱中国人干了,这些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产品在我们自己手中却怎么吆喝也卖不出个好价钱,而人家老外一张只值几分钱的商标标签就能让同样的产品价格翻上5倍、10倍,甚至更多?”
归根结底,就是品牌。储呈平认为,中国的茧丝绸产品要走品牌化之路!鑫缘要走品牌化之路!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储呈平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品牌问题上,他坚持,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于是,在其接手鑫缘的第3年,将原来的“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企业字号和产品商标的初步统一。
有了名号,接下来,“如何打响名号”就成了他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依托“三大转变”,实现“三大跨越”
在储呈平看来,海安有着丰富的蚕桑资源,围绕茧丝绸产业,对于鑫缘茧丝绸公司而言,无论是向前或向后延伸产业链条,都蕴藏着无限生机。
说干就干。储呈平不甘于过去那种“倒买倒卖”的经营,他要求迅速统一全公司上下的认识,并结合公司的实际,着手实施“三大转变”:
首先是“转制”。江苏海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老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指挥不灵,员工既没压力也没动力。在储呈平的主持下,丝绸公司用1年的时间着手实施股份制改造,取得圆满成功。改制后员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明显增强,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2002年9月开始,鑫缘茧丝绸集团公司创立了“统一经营、厂站挂钩、核定费用、风险抵押、自负盈亏”的蚕茧收烘管理新体制,调优了茧源配置方式,调活了价格机制,优化了运行机制,进一步连结了公司与15家缫丝厂和11.4万户蚕农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了以集团公司为龙头、以22个乡镇和24家茧丝绸分公司为主线、以81个茧站和海安全县各个村为主体、以数千名技术娴熟的组合组长为辐射点、以11.4万户蚕农为基础的配套服务管理网络。集团公司还与全县蚕农签订了为期5年的组合茧产前、产后、产中服务和鲜茧购销合同,合同签订率达100%。
其次是“转型”。在储呈平的主张下,鑫缘茧丝绸集团确立了从原料经营向终端产品生产、贸易的经营思路。围绕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制种、收烘、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
再次是“转舵”。变产品驱动为品牌驱动,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发展的动力放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上。
可以说,“三大转变”的实施,为鑫缘茧丝绸集团直接带来了“三大跨越”:产品经营从传统粗放出口为主逐步向精深加工出口跨越;新品研发从借外智为主逐步向自主创新跨越;产品类别从委托加工为主逐步向自主品牌产品输出跨越。
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
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大会储呈平(左一)领奖
在鑫缘茧丝绸集团的产品陈列室内,我们看到了截至目前中国茧丝绸行业分量最重的一个奖杯——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看到了中国茧丝绸行业唯一且分量最重的一块牌匾——全国茧丝绸服装家纺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储呈平说,这些是对鑫缘的肯定和鼓励,也对鑫缘未来企业的发展给予了不竭动力。
储呈平强调,“传统产业要焕发新的生机,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在扶持企业创新方面,他坚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鑫缘茧丝绸集团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中国茧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既是代表我国茧丝绸行业最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苏中苏北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吸引和聚集了国内茧丝绸行业的顶级专家权威和科研人才,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苏州大学等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以鑫缘工业园和鑫缘科技园为载体和孵化器,吸引国内丝绸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加盟鑫缘。
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上,鑫缘注重技改和研发,由储呈平承担的《桑蚕天然彩色茧丝蛋白纤维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科技进一等奖,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天然彩色茧的烘干、缫丝、织造生产加工体系,解决了天然彩色茧工程化产业化技术、产品颜色不匀和加工过程中色素流失的国际性难题;实施的蚕茧副产物项目研究,发明了等电点沉淀与超滤及纳滤一体化回收丝胶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产业化高效回收丝胶及其应用,有效防止脱胶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开发了多种丝胶蛋白的应用途径及其产品,拓展桑蚕茧丝副产物的示范应用领域。另外,新开发的蚕丝鹅绒被、护肩蚕丝被、真丝棉衬衫、桑茶、护肤品、丝绸创意名画等一系列新品也成为了市场新宠。
记者从市质监部门了解到,鑫缘集团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目前正在筹建全国桑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桑蚕茧分技术委员会。据市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吴丘林介绍,鑫缘的掌舵人储呈平先后担纲了《蚕丝被》、《桑蚕丝织物》等国家标准的制定,显示了鑫缘在行业的话语权,这些年来,鑫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已经从传统茧丝绸企业发展成为有标准、有品牌、有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行业标杆,为同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样板”。
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储呈平坦言,鑫缘的发展和每一位员工的智慧是分不开的。“每年公司都会组织一次‘开门听意见’活动,我愿意去多听员工的想法,集思广益。鑫缘将一个个‘国’字号的荣誉收入囊中,得牌容易护牌难,对鑫缘而言,名牌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源:南通发布 编辑/郭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