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十的饺子,十五的灯”, 传统的荷花灯、兔子灯……它们的存在,让每年的元宵节分外明亮,不仅照亮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更体现了传统民俗的精华……纸扎花灯,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江苏句容,曾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扎灯村”,手工纸扎花灯有一百多年历史,如今虽然受现代塑料灯的冲击,纸扎花灯风光不再,但仍有一些民间手艺人用自己的一份坚守,为我们“点亮”曾经儿时的那份记忆。
每年的春节前后一直到元宵节,对于句容经济开发区王家桥村的村民王树琴来说,都会格外忙碌,当记者来到她家时,只见屋内堆满了扎好的灯骨架和各式各样的花灯,夫妻二人正在家门口扎荷花灯,先将荷叶涂上浆糊,粘到事先做好的花灯骨架上,再用灯芯用铁丝扎进灯内,一盏精美的荷花灯就初见雏形了。“今年做了大概两百多三百不到吧,有鱼灯、荷花灯、元宝灯、还有兔子灯、蛤蟆灯。”王树琴向我们介绍说。
王家桥自然村位于句容城西10公里处,现属句容开发区河桥行政村,王家桥是句容唯一的一个“扎灯村”,王家桥的手扎花灯已传承有一百多年。据说:明清时期,南京江宁与句容交界的土桥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米市,南来北往客商很多。清末,土桥一农民在常州看灯会,受到启发,回家研习扎灯技术,之后在土桥形成灯市。王家桥人是受土桥扎灯的影响,创造了造型各异彩灯,并形成一派,民国时期传播到了南京,在夫子庙小有名气,据说夫子庙一些扎灯艺人,就是跟王家桥人学的。过去人多地少,村民家家种菜,挑到土桥、东山、汤山、句容去卖,成了一个菜园村。稻了麦罢,稻子上场,麦子种下去的农闲之际,村民也不能闲着,就扎灯卖灯,以贴补家用。
王家桥的整个花灯制作过程从挑选材料、量尺寸、扎骨架到糊底纸、糊彩纸再粘合成型,一共有十几道工序,制作细致、考究,成型的花灯栩栩如生。王树琴告诉记者,正月十五闹花灯,以前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挂花灯,城里还会玩灯、观灯。除了“十五”观灯,句容还有“十三”上灯的习俗,灯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者外婆家送灯笼给外孙和外孙女,寓意家族人丁兴旺。“以前过去上灯,女孩就是花篮灯、荷花灯,男孩儿上灯就是小兔子、蛤蟆,大人上灯就是鱼灯、元宝灯、荷花灯。”王树琴一边扎灯一边向记者介绍。花灯的种类繁多,其中蕴含的意味也不尽相同。荷花灯因谐音也叫“和灯”,寓意家庭和美,和气生财;走马灯上面有送子娘娘;而兔子灯则谐音“图子”;蛤蟆又称金蟾,与元宝灯、金鱼灯一样,均寓意富贵,财源广进。
王家桥的花灯制作代代相传,红火了几十年,但看似结构简单的花灯,其实需要经过繁琐且精细的制作过程,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不高,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再加上受到现代塑料花灯的冲击,后来,传统的纸扎花灯也渐渐冷落。时至今日,村中只有王树琴还在扎制。王树琴告诉记者:“手扎花灯不同于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一件手扎花灯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凝结着扎灯人一份辛苦。”
其实,在我们看来,也许这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这些纸扎花灯也“点亮”了很多人关于元宵节的那一份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