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光孝寺镇寺之宝,124年前来到泰州,赵朴初赞叹“绝无仅有”……

2018年02月25日 17:56:02 | 来源:泰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俗话说“古寺藏瑰宝”,作为海陵古城的见证者——光孝寺已屹立千余年。

  无数风雨,历经沧桑,寺藏的传世文物,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宝藏名称:大藏经

      年        代:清代     

      馆藏单位:泰州光孝寺

      级        别: 镇寺之宝

  泰州光孝寺的《大藏经》是清乾隆版,又称《龙藏》,内容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共有7000多卷, 是一部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藏经,具有很大历史研究价值。

宝藏来历  

  一百二十四年前来到泰州

  《大藏经》来到泰州,要追溯到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时,光孝寺等江苏十大名刹联合进京请藏经。时任方丈德厚和尚请得乾隆版《大藏经》一部。德厚和尚将寺内的“香雨楼”改名为“藏经楼”,将龙藏供奉其上。从晚清至民国年间,光孝寺每隔几年传戒一次,许多著名法师在此闭关攻读这部经书。

专家点评 

(原泰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研究员)

  《大藏经》很多寺庙都有,但泰州光孝寺的《大藏经》独一无二。 乾隆版《大藏经》原本有100多部,流传到今天,大部分损毁了,除了四五部遗失在海外,在中国内地,保存最完整的乾隆版《大藏经》就数泰州光孝寺这一部了。 1993年初,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一行赴泰州视察。赵老称,乾隆版《大藏经》,像泰州光孝寺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绝无仅有。

宝藏故事

  宝贝险些毁于文革

  泰州光孝寺曾毁于文革,《大藏经》也险遭劫难。 文革前,《大藏经》被转移到图书馆,文革期间,造反派要拉经书游街,在有识之士保护下,大部分《大藏经》逃过劫难,但还是少了86卷。

  1989年1月9日,光孝寺复建恢复后的第一个建筑——藏经楼宣告落成,《大藏经》重回到“娘家”。泰州佛教界人士赴扬州旌忠寺借来所缺卷,用宣纸影抄,历经数月,终于补齐了《大藏经》。次年,扬州旌忠寺失火,该寺收藏的那部分经书毁于大火。

  泰州光孝寺的乾隆版《大藏经》被誉为拥有最好的装帧。为了把这批宝藏收藏好,经书的防盗、防水、防霉、防虫做到了极致。

  光孝寺的藏经楼为砖木结构,通风良好。经书被装在樟木制成的经盒中,存在10个大橱柜里。这些大橱柜可不是普通的橱柜,都是用经久不蛀的川柏木,由最顶级的大工匠打造,耗时3年才打造完成。

  柜子里,一格存一经盒,格与格之间都有通风间隙,确保空气流通。

   《大藏经》的小知识 

  《大藏经》为佛教经典的总集,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有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

  《大藏经》包含经、律、论三方面内容:

  “经”, 就是各个时代的大和尚讲的道理、故事或者作的报告;

  “律”,就是历朝历代教界的各种制度,也就是清规戒律;

  “论”,就是高僧们学习的心得体会。

  可以说,《大藏经》就是佛教界的大百科全书。经,讲得好的和尚授予“经师”;律,讲得好的授予“律师”;论,讲得好的叫“论师”。

  《大藏经》的经、律、论又称经藏、律藏、论藏,能把这三种经藏都讲通透的人,据传只有《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唐三藏,他“三藏”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乾隆版大藏经》是清代唯一的官修大藏经,简称《乾隆藏》,又称《龙藏》。 编刊历经清雍正和乾隆两个皇帝,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才完成。

  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 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泰州发布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