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她作为我国首批出国留学人员之一,用不到3年时间获得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起,她执掌东南大学校长帅印,是当时我国第二个重点大学的女校长;1994年,她成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起又担任10年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这位“神奇”的女性就是韦钰。
众多“第一”
1940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的韦钰,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这使得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与“第一”结了缘。“我们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第一批射击队员,第一批航模队员……”她笑着说,1956年,作为南师附中的学生,她到东南大学听刚从美国回来的两个教授做报告,其中提到电子学既有理又有工,特别有挑战性,很有前途。结果她1957年就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1年大学毕业的韦钰,受益于陈毅的“高教61条”,毕业后被选拔为本校的电子工程系在职研究生,不仅成为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为当时唯一完整完成全部研究生培养过程而毕业的研究生。
1978年,她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出国潮。当年全国首次选拔100名留学人员,50名去美国,50名去德国,她有幸成为去德国留学的50名留学生之一。3年后,她获得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博歇尔奖章的中国人。
回国后,她的研究由电子学转向国内还没有人做的生物分子电子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她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电子学实验室,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
东大唯一女校长
1986年,韦钰开始担任东南大学校长,那一年,她还不到47岁,是当时我国第二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
韦钰在东南大学前后37年,历任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院长、东南大学校长。她曾说过:“我是东大培养的,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东大度过的,我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在东大完成的。”
在东大百年历史上,韦钰是唯一的一位女校长,她主持学校工作期间,是东大事业蓬勃发展、上升势头最快的时期之一。从1986年底韦钰就任校长至1993年调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前后长达7年多。韦钰针对学校实际,提出了“以科研带学科、以联合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强调学校科研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科研经费7年增加近7倍;敏锐地把握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各个层次的横向联系,学校更名时她力主改为大学,而不再冠“科技”、“理工”的前缀,为东大由单一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打开远程教育大门
韦钰突出的科研成果,非凡的行政魄力,1993年韦钰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有专业背景的她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大门。
1994年,到世界银行开会的韦钰,听说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新事物。搞电子出身的韦钰敏感地感到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久,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就形成了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议报告报批,开始着手打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培养人才和中国整个网络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
“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是韦钰在教育部任职期间利用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地区方面所做的另一个有益尝试。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韦钰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特殊贡献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
此外,她还是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明天小小科学家”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对青少年辅导员和青少年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法国科学院在2006年10月18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儿童科普教育奖“PURKWA”奖的颁奖仪式上宣布,韦钰女士成为该院2006年度的两个获奖人之一。
第一个部长博客
退休后的韦钰仍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保有“挥之不去的责任感”。2004年,六十五岁“芳龄”之际,韦钰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该博客是第一个中国部长博客。博客上谈的全是教育话题,而且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教育的话题。
在博客里她这样写道:“不知是否有朋友认为我是专家又当过教育部副部长,不便和我争论,这就大可不必了。在我的一生中,我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但是‘骨子里’是科学工作者。对从事科学的人来说,不断地探究是我们的乐趣、我们的生活方式。”
所以她十分鼓励网友和她“争论”。此外,她还认为科学界最重要的是诚信,科学研究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真实,就全完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目前科教界最大的问题是商业化太严重,有的科研人员“缺乏一种精神”。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