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体验阜宁灾后重建“三新”:新家园新生活新希望

2018年02月12日 15:30:2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6年6月23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冰雹灾害席卷江苏阜宁县,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当初的受灾群众现在过得怎么样?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新变化?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去看看阜宁的新面貌。

  乔迁新居 环境美

  阜宁县吴滩街道的立新村,曾是风灾的重灾区之一。记者在立新村村口看到了一栋玻璃房子——6.23阜宁风灾立新村遗址。玻璃房子罩着的,是一栋经历过风灾的二层小楼,小楼的二层已经全部坍塌,房屋损毁严重,小楼门口还有一辆当时被龙卷风刮过来的小汽车。这栋小楼就是立新村村支书陈红明原来的家。就在小楼的对面,正是立新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陈红明的新家就安在那里。

  曾经的废墟之上,是如今的立新新村。一栋栋小洋房,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整洁优美的环境,与城里的别墅小区没有多大差别。紧邻路边的这一栋,就是陈红明的家。走进陈红明家,只见装修一新的小洋房里挂起了福字、摆上了年宵花;老人孩子齐聚一堂,欢声笑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息。记者来的这一天,陈红明一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年货——炸肉圆。一阵阵香味儿不断从厨房飘出来,引得记者口水直流。陈红明的爱人刘霞萍告诉记者,每年过年他们都要炸肉圆,表示一家人新的一年要团团圆圆的。

  团团圆圆,是这一家人历经灾难后最大的幸福。曾经因失去亲人和家园带来的阴霾,也从他们舒展的眉头逐渐消散。陈红明的母亲董立梅今年85岁了,她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告诉我们,大难不死已经是奇迹,如今一把年纪还能搬进这样好的新房,真是修来的福分。陈红明告诉记者,如今立新村的343户受灾户都搬进了政府统一修建的新房,今年,他们将在新家里度过第一个春节。

  勤劳致富 创业美

  告别了陈红明一家,记者来到新沟镇新南村的一个育苗中心。走进大棚,一片盎然绿意,给严严冬日带来了勃勃生机。

  33岁的姜官俊正是这个育苗中心的主人,他告诉我们,风灾时他的40亩大棚有30%完全倒塌,剩下的也受损严重。面对天灾的打击,姜官俊没有气馁,他花了小半年时间将损毁的大棚重新搭建起来,又和爱人刘亚林一起搞起了新品种的研究——西瓜苗嫁接南瓜苗。

  普通的西瓜苗三毛钱一株,而姜官俊的嫁接苗可以卖到八毛五一株,尽管价格高,但是这种嫁接苗可以大幅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提高西瓜的产量,因此供不应求。现在,阜宁有90%的种植户都是姜官俊的客户,去年他一共卖出各类种苗2000万株,产值达到300万元。姜官俊说,新的一年,他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让全家人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每一个种了他的苗的种植户,都能长出一个好收成。

  文化繁荣 生活美

  在距离姜官俊的大棚五分钟车程的大楼村,上百位村民正聚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观看歌舞表演。“感谢政府感谢党,美丽乡村建辉煌,灾民住进小洋房,党的恩情永不忘……”热闹而又接地气的表演,赢得了村民们阵阵掌声,大家都说,这个文艺队表演得比电视上都有意思。

  带来表演的大楼村夕阳红老年文艺队,一共有十几名成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而72岁的许老爹正是这个文艺队的组织者。许老爹做过10年的文化宣传员,能识谱、会编排,厚厚的一叠节目单,一字一句都是他自己编写的。许老爹说,在6.23风灾以后,大部分群众思想比较低沉,那个时候他们就编排了一些文艺节目来鼓舞信心、增强斗志,事实证明,文艺队的演出对大家精神家园的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年多来,文艺队为村民们奉献了上百场演出,《大楼美》、《四个大妈赞新居》、《十九大精神指方向》……节目里说的唱的,是村里这一年多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灾后重生的人们愈加精彩的生活。

  记者手记:2016年6月23日,灾难永远停留在那一天,但时间没有停,人们重建生活的脚步没有停。在阜宁的这两天,不管是陈红明一家、姜官俊夫妇,还是许老爹的文艺队,都让我们看到,当地百姓在废墟上开出了新希望,升腾出新梦想。灾难的阴霾逐渐散去,阳光下的他们正重整旗鼓,向着新时代里更美好的明天,大步前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