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从纸到灯的蝶变 今年夫子庙的花灯特别亮

2018年02月10日 20:26: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进了腊月,年味儿越来越足,对于南京人来说,撕着日历纸盼着的不仅仅是大年三十那碗年夜饭,还有正月里扶老携幼要去看的那盏花灯。

  顾业亮忙得已经脚不沾地了。

  身为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负责2018年秦淮灯会的艺术指导。

  1986年,大成殿里恢复举办因种种原因中断多年的夫子庙灯会,自此璀璨花灯年年映照千年秦淮河,夫子庙年年花灯如潮、游人如织。

  那一年,灯彩世家出身的顾业亮刚刚初出茅庐,24岁。

  转眼间,秦淮灯会已经闪耀32年,他手上的茧刻满了关于花灯的记忆。

  新鲜元素,传统的魂

  “前些日子的大雪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制造安装的进程都被拖慢了。”顾业亮说,为了保证2月10日完成全部灯组安装调试,2月11日正式在大报恩寺举行亮灯仪式,两三百人的工作团队加班加点在施工,非常辛苦,“每天平均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顾业亮介绍,今年的灯会布置分为夫子庙、水上、老门东、明城墙、外秦淮、大报恩寺等版块,一共有200多组高度在10米以上的大型灯组,规模可观。“这届灯会的主题非常新颖时尚,具有时代气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有体现。还有很多创新之举,比如光源。我们从前使用的是白炽灯,一个灯泡是15瓦-40瓦,会发烫,今年我们全部改用LED灯泡,只有5瓦,不仅亮度够而且节能环保,完全没有安全隐患。”

  夫子庙棂星门前的灯组是重头戏,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师生的设计。郑和下西洋、丝路骆驼、开往未来的高铁,“一路一带”元素分外抢眼;一座摩天轮拔地而起,米兰、伦敦、纽约……上面展示的是南京文化名片——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走出去的足迹;荷花、年年有余……时尚之外,传统喜庆的元素带着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这组灯的设计稿前后我们商量修改了15次,花了20天时间,有二十七八个工作人员参与其中。”顾业亮介绍,灯会灯组的主题都是配合每个版块而订的,大报恩寺版块是佛教文化主题,老门东版块是传统文化主题,秦淮河版块是南京“一城一河”主题,大成殿版块是儒家思想主题,科举博物馆版块是科举文化主题,等等。

  从纸到灯的蝶变

  一盏传统的荷花灯,直径不过5公分,26片花瓣环绕,放在掌上,精致玲珑,粉嫩绚丽。鲜为人知的是,它要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62道工序,才能完成从纸到灯的蝶变。

  顾业亮如数家珍:在用竹篾扎好花灯的“筋骨”后,就要开始制作花瓣。首先将白色的拷贝纸,剪成豆腐块一样大小,500张或1000张一起,浸泡在颜料水的染缸中,深浅渐变的效果由染色时间决定,这一过程,一般秘不外宣。泡好后花瓣纸还要晾干,而这也讲究,只能阴干、不能晒干。

  纸张干透后,还需要压模,形成花瓣、叶子上的一道道“筋络”。首先,需要把约10张染好的花瓣绕在木棍上,以铜丝圈圈缠绕。铜丝绕圈也有讲究,首要的条件是均匀,这决定着花瓣纹路的整齐与美观。

  利用铜丝将花瓣纸定型后,还需要利用模具压模,压模的瞬间便会在染纸上形成一道道均匀、细腻的“筋络”。这一步骤无法用机械代替,只能讲究手工的熟能生巧。花瓣的筋络成形后,还需要花灯艺人用吹气的方式将被按压紧实的花瓣吹开间隙,以便分片。

  扎花头分片的花瓣虽然具有了纹路,但形状依然是矩形。为了制作花瓣的尖头,还需要铜丝缠住花瓣纸的一头。如此这般缠好铜线后,再剪去线头,栩栩如生的一片花瓣终于完成。为了体现出立体、半浮雕的效果,扎花瓣时要先进行卷曲,然后用胶水黏贴在花灯的骨架上。不同的灯,大小不一、层次不一,花瓣的片数也不同。一般来说,小的有30张、中等的40至50张,大型的需要7层56张。

  最后,荷花灯上还要装上花头、莲蓬、荷叶等装饰,才算大功告成。

  秦淮灯彩甲天下。

  在传统花灯艺人看来,荷花灯最能地道展现秦淮灯彩的原汁原味:精致、瑰丽、逼真。

  从东吴、明朝到如今,薪火不断的秦淮灯彩其实也在与时俱进。

  “我们现在做荷花灯,也会用丝绸做,不仅仍然具有纸灯的天然质感,还能保证刮风下雨不坏,色彩不染形状不变,这是一种传承中的创新和改良,是让‘非遗’活起来的手段。”

  传承秦淮灯彩

  1962年,顾业亮出生在一个灯彩世家。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他8岁就开始扎彩灯。

  传统秦淮灯彩的扎制工序分塑形、扎制、裱糊、成型四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里又含有多道工序。比如塑形,要靠篾片扎制,费时费力。因此,过去彩灯一般都是民间家庭小作坊扎制生产,自扎自卖。

  “8岁时学着做荷花灯的花瓣,给大人打下手。”顾业亮回忆说,当时学扎花灯还有一个朴素的原因——“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顾业亮拜著名灯彩老艺人李桂生为师,正式入门学习传统灯彩技艺。师傅会教,弟子肯学,没过几年,他扎制的灯彩“仙鹤”、“双龙戏珠”等先后获奖,在业内崭露头角。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还在于培育他的土壤。”顾业亮说。

  培育他成长的“土壤”,是秦淮灯会32年的发展。“灯会规模的扩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他说。

  2001年至2008年,顾业亮参与了南京夫子庙灯会整体策划、设计、制作、安装、维护全过程。他的灯彩作品荣获文化部授予的最高荣誉“山花奖”,并多次荣获国家、省、市非遗展赛大奖。

  他痴迷于这种手工艺术。在他的工作室里,墙上挂着的,是大小不一的荷花灯;墙角堆的,是造型各异的灯组;桌上各种盒子罐子里,则放着花瓣、流苏、棉线等各种花灯制作的小配件。

  世界这么大,都想看花灯。顾业亮带着秦淮河边的花灯漂洋过海走过了47个国家和地区,收获了许多洋粉丝,其中还有一个成了他的徒弟。

  2013年,顾业亮受邀去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教授灯彩文化,一个20岁的埃及青年伊曼是他的翻译。跟前跟后一个多月后,这个大男生吞吞吐吐地跟顾业亮“申请”:“能教我做花灯吗?”

  顾业亮看着他诚恳的眼睛,答应了。此后至今,横跨两个半球的师徒俩一直保持着联系,伊曼还经常在微信上向师傅展示他勤学苦练的成果。

  伊曼是顾业亮正式收的12个徒弟中的一个。这群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人能吃苦有冲劲有创意,也是灯彩制作的“铁杆粉”。

  这些年,顾业亮带着他的灯彩手艺走进过16所幼儿园、13所小学、14所中学和17所大学,给58000余人上过课。

  “我不想把这手艺送进博物馆里变成冷冰冰的展品,而是想它活生生地被传承下去,永远保持新鲜,有温度。”

  南京人最依恋的年味,狗年怎么能少得了狗?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红彤彤、明晃晃的彩灯,精巧玲珑的盏盏灯火于风中明艳招展、顾盼生姿。

  早在1700多年前,孙权建都南京时就有灯彩了。那时的灯彩仅限于皇家禁苑之内,供帝王以及王公大臣们欣赏。六朝时期,朝廷虽然偏安江南,但位于富庶地区,便极尽奢华之能事,灯节规模大,时间长达3-5夜。此后,灯彩从宫中逐渐走入民间。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营造盛世的热闹氛围,提倡春节贴对联,大办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放灯时间长达10夜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明代以后,秦淮灯彩代有传人,薪火不断,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八期间,秦淮河畔花灯如潮,游人如织,“家家走桥,人人看灯”,“银烛影中明天下,相逢俱是看灯人”,一派欢乐祥和。

  这流传了1700多年的“秦淮灯会”,至今依然占据着南京人内心深处最依恋的年味。
  (来源:我苏网 记者/徐福庚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