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置办年货了吗?安排好春节的行程了吗?
一到春节,可真是忙得热火朝天。
但对于南京来说,春节却可能是一年中最清净的时候。
马路空了,地铁空了,写字楼也空了,
据统计,春节期间,将有数百万人离开南京。
可你又是否知道,时光倒退六十年,南京的春节不是这样的。
五十年代的春节
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春节的欢庆活动染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每一个机关,工厂,各地文化宫都要举办自己的文化晚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欢笑拥簇新政府的成立,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还记得新街口的工人文化宫吗?它以前是这个样子的,里面有怪物飞车、碰碰车,还有电子游戏机、套圈和打气球。每到过年必排队,每次不玩上几次都不罢休。
炸炒米啦!炒米这东西说不上有多么好吃,却勾起了许多人的过年记忆,那时偷一把家中的米,到街上去换一袋香喷喷的炒米,是逢年时节孩子们最珍惜的记忆。“砰”的一声响,炸出来的全是满满的年味儿。总是捂着耳朵跑得远远的,心中惦记的却全是又香又甜的米泡儿。
六十年代的春节
六十年代是属于集体的时代。单位发电影票,组织联欢,街道组织打扫卫生,置办年货,贴上装饰。许许多多的人们结伴来到大街上购置年货。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七十年代的春节
七十年代,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过年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照一张合影。
孩子们在弄堂里放着炮仗。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
八十年代的春节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毫无例外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有了什么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九十年代的春节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直到今天,全国已经有536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限放政策。从此,春节再也没有了绚烂烟花,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传说,放鞭炮是为了吓跑一种叫“年”的兽,不知道,没有了鞭炮的“年”,会不会觉得寂寞。
90年代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
21世纪
21世纪的春节到底变了多少?天天都有出道的明星,再也没有明星能因为春晚而一炮而火。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寻找有潜力的节目,而是请当红的明星。办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视了,这个不好看,换个台继续看。大年三十儿晚上,大人打麻将打牌,小孩玩电脑玩ipad,好像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春节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国内旅游,更多人涌向了澳新,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
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绝对少不了酒。推杯换盏几个小时,说实话,你有几年没有和家人一起清醒的看完一次春晚,和和美美的守个夜了?
其实,无论是物资贫乏的五十年代,还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什么风雪也阻挡不了中国人过年要回家的脚步。
春运人潮再凶猛,家再远,票再难买,站着也要回家。
一路多艰辛,拿到回家的票,脸上就有止不住的笑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过年,和家人,在一起。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