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的年蒸、红火的窗花……品味扬州的"年味"

2018年02月09日 10:15:07 |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是小年,也是“送灶”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禁放令”的实施,今年的小年少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稍显“平静”,但却一点不缺年味。年蒸、贴春联、剪窗花、舞龙舞狮、踩街……其实,传统中国春节有很多年俗,都蕴含着浓浓的年味。扬州文化学者纷纷表示,其实最亘古不变的年味,就是那合家团圆的幸福感。

  舌尖上的年味

  热气腾腾的年蒸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碗碗饱含丰收寓意的腊八粥享用完,便意味着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忙年蒸了,年蒸的主角是一个个扬州包子。

  “在喜气洋洋、热气腾腾的氛围中,家中老老少少齐上阵,热腾腾的蒸汽在空气中弥漫,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文化学者韦明铧说,老扬州对年蒸非常讲究,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忙年蒸,首先从准备包子馅开始。

  中华文明古国有着互助和睦的传统美德,融洽的邻里亲情也在年味中尽显。韦明铧说,扬州百姓多是三五邻里一起年蒸,家家户户准备的包子馅各展所长、互通有无。“有的准备青菜馅,有的准备萝卜丝馅,还有的则调好了豆沙馅。”包子馅准备好,大伙挑个日子聚在一起,擀面、包包子、上笼蒸,各司其职。

  文化学者黄继林表示,年蒸体现了人们对来年招财进宝、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包子要发得大,等到出锅时,众人高呼‘发了、发了、发了’。”这是对来年吉祥、富裕的祈求。如今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年蒸在扬州人庞大的春节年俗体系中不可或缺。

  文化中的年味

  传统民俗表演带来文化盛宴

  今年春节,随着扬州市“禁放令”实施,漫天的硫磺味消失了,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轮番登场,必定让百姓大饱眼福。韦明铧介绍,在江都小纪等地,传统打莲湘表演延续至今,竹棍穿上铜钱,民俗艺人伴着《喜鹊登梅》等欢快的乐曲用竹棍敲击四肢、肩、背,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来驱赶“秊”。

  韦明铧说:“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用欢笑替代鞭炮,一场场文化盛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过年’。”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春节年俗,贴春联、剪窗花、舞龙舞狮等环保的方式将春节装扮得绚丽多彩。

  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按照旧俗,为了“抢财神”,从大年初四夜里开始,鞭炮声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韦明铧表示,今年春节市民可放电子鞭炮,既迎接财神,又环保喜庆。“各地也可通过舞龙狮、荡湖船、踩高跷、唱麒麟、打莲湘等民俗节目迎接财神。”

  亲情中的年味

  团圆是最核心的年味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碌,亲朋好友能够欢聚一堂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过年正是亲人团聚的大好时机。

  黄继林认为,如今大家对过年的期待已经渐渐脱离物质上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中国历史悠久又幅员辽阔,春节的习俗千差万别,然而有一件事却不谋而合——回家团圆。”黄继林表示,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张罗的一桌年夜饭;就是满大街挂满红灯笼充满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是年味!

  除夕守岁,是国人赓续千年的传统。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身处何处,在外的人儿总要背起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家中长辈忙前忙后张罗的一桌团圆饭,承载着每个华夏子孙的团圆梦。黄继林说,“回家过年,这就是最浓郁的年味了。”

  (来源:扬州日报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