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版《三分钟》:每年除夕都没法团圆,这对父子的故事让人心疼

2018年02月07日 22:04:33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最近陈可辛导演的短片《三分钟》看哭了很多人,乘务员妈妈每年春节都没法回家,只能利用靠站的3分钟时间和儿子见一面。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现实中,还有一些铁路上的工作人员就连这样的三分钟都没有。

  △孙保华和儿子孙晓村

  72岁的孙保华是一名老铁路维修工,以前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要随车检修,儿子孙晓村说,5岁以前都没有和父亲一起过年的记忆。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名随车乘务员,每年春节,也和父亲当年一样都在列车上度过,有时候看着外面在放鞭炮,就会特别想家。

  看到车窗外的爆竹,心里特别想家

  在南京市建宁路街道金川花苑小区,居民大多在铁路上工作。每年过年的时候,和别的小区相比,这里热闹的气氛总是要少两分,很多人家都要几个家庭凑在一起,才能聚起一桌年夜饭。

  孙保华家就是这样,他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在铁路工作,每年除夕,都要喊上两家亲家才能坐满一桌。今年除夕女儿女婿还是回不来,儿子孙晓村总算可以在家吃饭了,不过年初一又要回去上班了。

△孙保华

  孙老今年72岁,也是一名老铁路工人,1968年参加工作后,就成为了一名随车乘务员,负责车辆检修。“每到一个站我就要下来给车辆做检查,检查转向架、轴温等等。火车的轮子和铁轨摩擦以后会发热,容易断裂,我的工作就是排查裂纹。”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每年过年他都是在从南京到铜陵的火车上度过的。他解释说,过去火车速度比较慢,设计构造的时速也才120公里,实际行驶时速只有六七十公里,从南京到铜陵就要开始14到15个小时。

△孙保华指着当年工作时的照片

  他回忆说,一般一列火车配备两个检修工人,两个人要检查整列火车。但是每次靠站火车一般只停五六分钟,最多10分钟,有时候一列车都检查不完。“像你说的电影里的片段,根本来不及。”

  儿子孙晓村说,5岁之前他都没有和父亲一起过除夕的记忆。但是二十几年后,他也成为了一名随车乘务员,做着和父亲一样的工作,在春节时经历着和父亲一样的孤独。“2011年的时候,我随车从南京开到乌鲁木齐,来回要五天,路上经过的地方大多数是农村,晚上看到车窗外,很多人家在放烟花和爆竹,心里就很失落,特别想家。”

  工具从锤子到点温仪,两代人见证中国铁路发展

  孙保华父子俩做的都是随车乘务员,工作内容几乎一致,但也有不同。孙老说,以前检修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检点锤和手电筒,判断有没有裂痕主要靠耳朵听、眼睛看和手摸,几乎是凭借经验。

△孙保华当年的工作照

  孙晓村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从学校毕业时,学到的知识和父亲当年的差不多,但他工作后的20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我们还会带锤子,但已经用不到了,主要用点温仪和红外探测。现在路基上还装有5T系统,列车开过就能迅速进行检测。”

  孙老补充说,中国地域辽阔,火车从南开到北温度差异大,在过去列车的部件很容易因为温度差断裂,导致脱轨,修理起来要十几个小时。现在无论是车子的质量还是钢材的质量都显著提升了,配件断裂很少发生。

  如今的春运少了拥挤,多了舒适

  父子俩说,在铁路工作了几十年,发现春运也越来越舒适了。孙老介绍说,过去铁路是半军事化的机构,春运的时候,要把平时的运行图改成春图,从各个部门把人调到客运部门,增开加班车。没有客车车体,就用货车车厢代替。“每个站月台上人都很多,天寒地冻,等车特别辛苦。”

△孙保华保留的老相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用货车代替客车的情况少了,但是车厢的环境依旧艰苦。没有空调,车厢里特别冷,只好烧锅炉,管子从座位下穿过,这样才稍微暖一点。“人特别多,1995年我随车从南京到广州,车子刚到镇江就掉客了,很多旅客有票,但是挤不上来。”孙晓村回忆说,那时候车厢里坐满了人,不只是过道,就连行李架、座椅下面也都是人,厕所就在旁边车厢都挤不过去。

  他说,现在春运的列车上人虽然依旧多,但是过道能走人了,即便是普快车厢里也都装了空调,候车大厅也都又大又宽敞,环境舒适了不少,旅客回家的速度也快了,“以前南京到乌鲁木齐来回要8天,现在已经缩短到了5天。”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