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冰淇淋的滋味,她都要画出来

2018年02月05日 22:04:00 | 来源:文刀米微信公众号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来看一些彩色的日记一样——


在那金色的沙滩上,2013年


粉红的城,2014年

  去过哪里,见过哪些美景,用画笔记录下来,或许比相机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


海南的黄包车,2013年

  生活中的点滴和感触,同样可以用笔记下来——

  因为怀孕不能吃生冷食物,馋极了怎么办?想着彩色的冰淇淋各种诱人,就画了一幅《什么时候去吃哈根达斯呢》解馋。


什么时候去吃哈根达斯呢,2013年

  那美味的冰淇淋是什么味道呢?

  同样可以转化成画面来传达,实在有趣。


冰淇淋的滋味,2017年

  因为喜欢瓶花,所以画了不少,画面充盈着浪漫的氤氲,常常用大量蓝、绿色调,像晨曦中的清爽雾气,有些温柔。

  这样的花才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吧。


花坡风飘,2015年

  这位喜欢用画画记录生活,还起了各种好玩名字的画家叫倪蓓蓓,现在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教师。

  第一次见她的画就很喜欢,色彩梦幻,是没有野心、只有感性的那种好。


遇见蟹逅,2015年

  她画了许多女性的形象,她们淡然又坚毅。


思念是一种好悬的东西,2015年


爱是彩虹,2015年

  这样的色彩会让我联想到马蒂斯,当然又不一样,从她的画面就能看出浓郁的女性气息,一些敏感和细腻,以及小情趣。

  无论是色彩或者小情趣都显得非常时尚,总觉得做成衣服上的印花该多好。


小风景,2014年

  一般她都是用丙烯作画,又常常会呈现出如同水彩般的效果,有时候像油画,但没有油画的厚重,取而代之的是轻快。

  而且,画中这个色彩丰富的世界,似乎又吸收了一些水墨画中的意境之美。


西游记———小酒馆,2013年

  画画的人总是在寻找什么是自己的风格,显然,倪蓓蓓找到了。

  画家的画中自然都是有人生的,她尤其如此。

  1980年出生的她,长得好看,平日穿得也很有特点。似乎从外表去打量一位画家并不是很礼貌的事情,不过,她的画中就具有这样的时尚意味。

  最初看她的画,就觉得有传统水墨画的影子,这种联系原来有根可循,最早,她就是画国画的。

  多早呢?七岁开始学。

  画得有多好呢?我猜想如果那会有微博,估计倪蓓蓓在十岁前就已经走红于网络了。

  来看看她十岁时临摹的与原版尺寸相同《秋山问道图》。

  她临摹了不少经典画作,全部都与原作等大,还有《富春山居图》等,很难想象一个小学生画的不是工笔花鸟,而是水墨山水,提到的名字也都是八大山人这一类。


《富春山居图》局部

  我在看她小时候画作时多少有些惊讶,她倒是说得很平淡,她觉得国画门槛不算高,要画点效果出来,不是特别难。

  或许吧,但还是需要刻苦练习才能在两三年之内画成这样。

  那时候不像现在,上课外班家长接送、课堂外随时伺候着,她都是自己走着去南师大学,要走大概三站路。

  那时候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可是画国画吹电风扇非常不方便,纸会被吹起来,只能开最小的档位,所以常常画得满头汗。当其他小朋友在楼下玩,她被关在家画画,有时候心也飞出去了。

  每每这个时候,爸爸就会以一个严厉的形象出现。有次画得不好,爸爸撕掉她的画,让她重新再画。

  “爸爸是我的头号粉丝”

  从倪蓓蓓的讲述来看,她会走上画画这条路,跟爸爸有太大的关系。

  她爸爸从小想当画家,没能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尤其女儿上幼儿园时,园长就不止一次说,蓓蓓长大会是画家。

  爸爸问她,要不你学点什么,选钢琴还是画画?

  那时候的蓓蓓喜欢画画,也喜欢唱歌跳舞,一听钢琴更来劲,说要学钢琴,爸爸说,好的,那就学画画。

  蓓蓓小时候的画,爸爸都会特别认真地收集起来,大幅的画会拍成照片,再拼接起来。爸爸做了一个黑皮本,里面集满了女儿小学期间的水墨画。

  我想,蓓蓓肯定也给自己的女儿看过这本册子,该多自豪啊。

  爸爸的智慧

  倪蓓蓓的爸爸退休前在南京博物院工作,这也是为何她临摹的绘画资料能那么全面。

  那时候南博有个小卖部,卖一些工艺品,很多国外游客都喜欢买。当时爸爸的同事觉得倪蓓蓓画得好,就给了她一些扇面,让她在扇面上临摹一些八大山人的小画。这批工艺品很受欢迎,尤其是日本游客特别喜欢。在1990年,几把扇子居然卖了300多元,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就百来块,300元不是小数目。

  小卖部的工作人员要付给蓓蓓工钱,被她爸爸拒绝了,理由是孩子过早进入买卖的概念中不好,就让她在小卖部选择一样东西作为报酬。

  她选择了一支景泰蓝钢笔,爸爸说这个是最便宜的东西,不过只要喜欢就好,不需要按照价格去衡量。

  蓓蓓小时候的画作

  后来小卖部的人还想邀请她暑期再画一些东西去卖,爸爸又拒绝了,他认为有顾客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喜欢国画,再就是因为扇面会署上“十岁画”,人家买是多方面的元素,不希望让蓓蓓误以为自己的画作值这么多钱。

  她爸爸是个很传统的人,把钱看得很淡。这种观念在很多年后,对蓓蓓都有影响。淡泊名利,应该是从小就种下了。

  小时候的倪蓓蓓

  高手的低潮

  其实上了初中后,蓓蓓就没有再学国画了,而是学习了素描色彩,这是爸爸做的决定。爸爸让她学这些完全是因为想让她了解一下空间与结构的知识,没想到她上手很快,早早接触了油画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期间也经历了与爸爸的博弈,爸爸要她学国画,她要学油画,只是这一次她胜了。


我就想过这样的生活,2014年

  蓓蓓很顺利的考上了南艺油画专业,老师对她都特别认可,她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是不是我自行筛选掉了一些不好的记忆,似乎大家都觉得我画得好。那个年代,一般专业课最高分是90分,有老师给了我95分”。


阳光下,2007年,研究生期间

  按理说,她应该会一直这么高手下去,可是她走了一段“弯路”。

  画画的手,不能离开笔,离开了要捡起来很难。

  画画这么厉害的她对未来没有过多规划,居然在毕业后当了一名白领。这个在大学里靠着给酒吧画壁画而自力更生成为小富婆的人,毕业后的工资低于大多数同学。

  去当白领的理由实在简单粗暴——电视剧里的白领穿着小裙子,脚蹬高跟鞋挤电梯的样子,居然让她羡慕了。

  想想也知道,一个搞纯艺术适应不了办公室生活,尽管跳槽后做了跟设计沾边的工作,也逐渐顺手起来,但都远离了画画这条路。

  工作第二年,爸爸劝她考研,她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顺利考上了南艺的油画专业研究生。

  再拿笔,功底在但状态不在了。

  她想找到自己绘画的方向,尝试了各种风格,但是,始终没有清晰的路,只有些零星的感觉:喜欢线型的东西,造型偏软。

  爆发

  蓓蓓凭借深厚的专业能力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了,但其实她依旧没有找到今天的方向。

  这应该是画画、做设计的人最头疼的东西吧。

  契机居然她一段长时间的停笔——

  她怀孕了。颜料的气味很重,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她没有再画。

  长时间不拿笔,反而刺激她特别想画画,憋得厉害。

  蓓蓓的生产过程很不顺利,当时生不下来改成剖,又是过敏体质,不能用抗生素,她自己形容像死过一回。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生孩子会是生活的一道分界线,经历了那么一遭,又有了新生命后,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会不一样,另一方面又会因为生活的彻底改变而烦躁。

  她似乎得了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常见病——产后抑郁。


抽不干的绿,2015年

  为了让她心情好转,她老公带她去附近的城市转转,也去拜会了曾经在国美的老师。

  老师对她说:“你的停滞是一种契机,让你重新洗牌”。

  也许是情绪积压太久,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在回南京的路上,蓓蓓突然就哭了,她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任何魅力,曾经小时候的那种意气风发完全不见了。

  老公对她说,别喂奶了,去画画吧(此刻应该送朵大红花)。


春天,2011年

  忽然之间,她觉得画画如此重要。

  她一下子画了十张小画,名叫《月隐云后》。很久没有这种画得游刃有余感觉了,好像能画一百张。


月隐云后,2013年

  至此开始,她的风格形成了,用很纯的颜料画,不怎么调和,画里的物体和人都是软化的边缘,与多数人喜欢画尖锐的形态有很大区别。这样的特质与她从小到大的画有着诸多关联,突然一下串在了一起,才真正找到自己。

  也有人批评她,说这么画不对,太艳。她想着,自己生孩子都死过一回了,才不管别人怎么想,要画到极致。

  “怎么做到极致?做自己才有可能达到极致,”倪蓓蓓说。

  往极致路上走,还真走得越来越顺。

  后来蓓蓓开了画展,签约了画廊(刚刚解约),画画的风格也越来越稳定,喜欢她画作的人也越来越多,比如我。

  生活中的点滴都汇聚成笔墨上的恣意。若是她小时候没有画国画,若是没有爸爸在生活中每一步的提醒,若是没有老师对她色彩上的肯定,若是没有后来的压抑,若是没有成为一名母亲,若是没有老公的支持,少了任何一个环节,或许倪蓓蓓的画风都不会是现在这样。


夏末初秋,2013年

  有趣的是,喜欢她的画以女性居多,很少有男性。我猜想,与这种小情趣的画作本身女性化的意味比较强有很大关系,尤其作为一名母亲,孰轻孰重,通过画面也能体现出来。或许对她来说,也无意为了彰显大气而去画更庞大的主题。

(来源:文刀米  编辑/陆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