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短片《三分钟》是iPhone拍的,但拍片的手机和你的不是一回事

2018年02月04日 08:08:08 |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春运第二天,一个用手机拍摄的短片《三分钟》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勾起了浓浓的年味和归家的思念,记者联系了拍摄短片的摄制人员,原来短片的故事源自一条真实的春运新闻。除了催泪的情节和导演陈可辛,号称全程用手机拍摄,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片头说明短片是手机拍的。 

  但是,可别以为全部拍摄真的只用了简单的一部手机哦,其实,手机背后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外接设备和一众经验丰富的电影班底的制作人员。所以有网友笑称,你的手机和陈可辛的手机可真不是一回事。               

  读秒的三分钟

  诠释思念

  这篇戳中网友泪点的短片,讲述了一位负责从南宁到哈尔滨路线的列车长母亲,每年过年都在这趟从最南到最北的列车上。连续几年错过和儿子小丁共度春节,只能让孩子的小姨代为照顾。列车往返的十多天里,会在她家凯里短暂停留3分钟,今年过年时她便打算用这3分钟和儿子见一面。


孩子在站台苦等列车长妈妈。


看到站台上的儿子,妈妈很激动。 


虽然惦记儿子,但仍以服务乘客为先。


一见面儿子就背乘法口诀,因为妈妈曾说,背好了才能上小学,才能见妈妈。


没背完,妈妈就必须上车了。

  影片从3分钟开始倒计时,穿插着孩子刻苦背诵乘法口诀的声音,以及举着烟火的背影。车靠站时,妈妈像平常一样疏导旅客下车,但是心中却焦急地寻找小丁的身影。另一个方向,小丁困难地在人群中向妈妈挤过来。等妈妈履行完职务,母子相见,时间却只剩下短短的一分半钟。这短暂又漫长的一分半钟里,小丁在妈妈眼前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他想抓紧一切时间,将准备多时的口诀表背诵完毕。

  字句随着时间流淌,紧张的节奏抓紧着观众们的心,妈妈必须回到车上,这时列车缓缓启动驶离站台,这便是他们的“年”。

  《三分钟》故事源自春运新闻

  记者联系到了《三分钟》背后的制作团队,本次拍摄挑选春运回乡的主题,是认为“每一个小人物的经历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有网友称,这个短片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是由真实的事件改编。参与制作的简小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短片来源一个真实的故事,原型是从报纸和网络上找到的。当时是制作方先有了这个想法,然后才找了我们制作团队的。”导演陈可辛在首映礼上也分享了电影短片背后的故事。为了表现“三分钟”的时限感,运用了倒计时的方式。他表示,虽然没有感受过春运,但是在拍春运家人团圆的情节时,自己的眼眶也湿了。

  看了这部手机拍摄的温情短片,不少网友感叹在春运期间值班列车员的辛苦,也拍出了一年中在外拼搏的人们终于能与家人团聚的心情。然而除了勾起网友的思乡之情,大家更想知道自己怎么能用手机拍摄这样的大片。

  陈可辛在首映礼现场表示,由于技术的发展,现在谁都能拍戏,拿起手机就能拍。然而,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创意。在《三分钟》这部短片中,小男孩和妈妈团聚的情景最令人难忘,短短的三分钟讲出了不一样的故事。在苹果放出的《三分钟》拍摄花絮里,可以看见这部影片主要展现了iPhoneX的几大功能:“人像光影、慢动作、延时摄影、特殊视角、运动镜头”。而现场拍摄的照片里也可以看见苹果手机连接的外接镜头、无人机、防震器等设备。

  在拍摄花絮里,陈可辛表示,摄像机并不代表导演的视点,也代表电影中人物的视点。对于电影中小丁在人群中跑动的镜头,陈可辛和摄制组在小演员的身上架了手机和防震器,让他自己拍摄寻找妈妈的镜头,因此呈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才会更接近一个孩子能看见的高度,因而如此具有真实感。

  几分钟短片,团队拍了几个月

  虽然是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只有那么几分钟,但是制作方简小姐向记者透露,这次拍摄从筹备到人员配备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由专业的摄制组完成的。导演带的仍是拍电影的团队,两个副导演以及他熟悉的整个团队。“我们在重庆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最终拍摄完成,过程远比呈现的内容要多。”陈可辛导演在首映时还分享了拍摄过程中采用的手法。


结构原理图

  比如为了从孩子的视野讲述故事,拍摄团队让小男孩夹住手机;为了拍摄空中镜头和列车行驶的画面,拍摄团队将手机放在无人机上,甚至是固定在列车的车头。陈可辛也坦言,用专业摄影器具和手机拍摄最大的不同在于手机方便很多,能放在很狭小的地方摄取不一样的场景。

  关于使用设备方面简小姐介绍说:“拍摄中视频采集部分的确是用iPhoneX持续拍摄的,但你们也看到了,运用了一些辅助器材和基本拍摄需要的设备,例如外接镜头。以前拍片子大部分都是用相机去拍,用手机拍一个短片是比较少的事情。”


陈可辛在片场使用的iPhone X。

  技术揭秘

  我的手机也能拍出这样的效果吗?

  短片的一大卖点就是全手机拍摄,从几分钟里的镜头运用、画面景深里感觉到和电影无异,确实很让人惊诧:我的手机也可以拍出这样的效果?其实除了镜头后的大导演,还真的差了不少。剧照的幕后照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可辛用于拍摄的iPhoneX外接了镜头、稳定器等各种复杂的设备,网友戏称“陈导的iPhoneX和你的iPhoneX还真不是一回事。”对于这次拍摄的设备运用,拍摄公司表示签了保密协议不便介绍,但是其实从工作照中已经可以看出很大的信息量。

  从事影视设备开发的周专志,设计有国产唯一的一种手机和135镜头转换设备。他告诉记者:“这个短片的摄制组在手机上加装了单反相机的镜头,机身加装了如影稳定器,还外接了图传等设备。另外特殊镜头用到了无人机,以及一些固定设备,手机摄像头只是这诸多设备里面的一颗核心部件,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仅用一部手机来拍摄。”周先生介绍,手机拍摄的画面景深、层次都很难达到单反镜头的效果,但是通过外接的设备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手机拍摄的画质本身已经非常好了,转接上单反镜头以后,画面表现力提升不少。另外手机适配的比如航拍、稳定器等外接设备也非常方便,加上这些装置后可以接近电影效果。”


周专志向记者展示手机外接设备。

  有看见花絮的网友调侃,陈可辛用的iPhoneX外接镜头比手机都贵。还有网友笑言,看完短片《三分钟》,感觉自己像用了个假的iPhoneX。不过也有声音:“懂的人赞叹拍摄手法,不懂的人也为故事打动。我会感叹自己有这样的器材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

  这些外接设备加起来数万元

  不少细心的网友也根据《三分钟》的摄制现场照片,还原所用的设备。外接转接器用的是美国Beastgrip生产的手机转接单反镜头套装,而这家公司的产品也是靠热心的用户众筹而来,适合任何品牌手机,通过丰富的转接环扩展出近乎单反相机的功能。而这部短片中用到的这套适配框架和转接环价值2000多元,相应的蔡司85mm定焦镜头约6000元左右,加上大疆三轴手持陀螺仪稳定器6999元,图传监视器10000元左右。如果要再算上航拍中搭载手机的大疆六轴无人机,仅仅我们看到的外接设备就超过3万元,硬是将一部手机打造成了专业的摄影机。

  “手机外设镜头的概念很早就有,但是总的来说趣味性大于专业性。”周专志介绍。“淘宝上比较多的是各种有趣的小镜头,如广角,鱼眼之类的拍摄辅助镜头,和专业的完全是两回事。”周专志说:“目前做手机专业外接镜头的公司非常少,真正专业的摄制组都会用单反去拍,不会用手机,所以相关设备非常小众,需求也很少。”周专志研制的这款转接镜头造价不菲,售价近万元,它可以让iPhone手机连接任何135画幅的相机镜头,佳能、尼康、索尼等品牌的镜头都可以使用。

  “这类东西国外和中国香港都有做,但是因为很小众,所以基本就那么一两款,香港那种是利用相机取景器模块移植,利用的光线折射原理,手机镜头相当于和我们用肉眼看一样,从一个相机取景框中去采集图像。我们这款设备是从日本采购的显微镜相关镜片组研制,通过微距透镜成像要更好一些。”不过周先生也表示,这款转接设备目前既没有量产,也没有销量,只是作为视频公司的设备之一,偶尔会有人租赁来用,用来拍摄一些比较特别的短片。

  我们身边的《三分钟》

  列车夫妻档

  8天见一面,见面掐着指头算时间

  在交通行业,尤其是春运期间,为了确保旅客们及时团圆,舍弃自家团圆机会的人们,还有很多。南京客运段列车员张平结婚三年都没能和家人在一起过年,值班时四天见孩子一面。为了给旅客更好的乘车体验,根据规定,列车员当班时,手机需集中管理。记者打电话给南京客运段列车员张平的时候,她正在列车上轮休。她担当的列车是徐州往返南宁的K161/2次,全程33小时47分,往返四天,吃住都在车上,几乎没法和家里联系。

  “今晚老婆回来,但洗个澡又要去跑个加班。”张平的丈夫孙伟建在上海客运段的总和车队值乘上海往返西宁的K2186/2188次列车,单程32小时,同样至少四天不能回家,“我们夫妻俩,8天或许能见上一面。”春运期间除了跑图定,还要加跑临客,见面的时间遥遥无期。有时候张平在当班,孙伟健会给妻子发条短信,说说1岁8个月的女儿今天又干了什么“搞笑事”,他希望几十小时后,妻子平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短信,会开心一笑。


两人常常8天才能见一面。 

  同在一个单位,却像是“异地恋”

  “Z267次列车,南京运转场7道发车信号好了,准备发车。”“信号员注意……”昨天上午10:00,南京站值班员孙超正面对着监控屏幕,通过行车电话对列车司机、信号员、助理值班员等岗位连续发出行车指令。与此同时,他的妻子李云敏,正在南京南站搀着一位老人上车。这是南京站最繁忙的两个岗位。

   
同一个单位却像身处异地。

  每天南京站近200趟列车在孙超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站、出站,每天他要接打上千个电话,呼叫上千次司机、外勤助理以及邻站人员和调度人员。夫妻俩常常一条短信发过去,一两天才能得到对方的回复。“太忙了。”李云敏说,遇到雨雪冰冻、突发客流、临客调整等临时性任务需要突击加班,当班期间又不能使用手机,那回短信的时间就又更加遥遥无期。同在一个单位,却像身处异地的恋人:“二十多天见不了一面。”

  一天24小时,只有中午交接班才能说上几句话

  公交夫妻档

  对于普通人而言,春节可以和家人共享团圆之乐,可对于公交车司机来说,春节和其他节日,意味着的却是坚守和奉献。扬子公交高新公司551路驾驶员陶建阳、蒋莉结婚十几年来,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起带着女儿出去玩,而这样的机会却很少。平时夫妻俩一个开早班,一个开晚班,两人每天只能在中午交接班的时候说上几句话,然后另一个人匆匆回家照看孩子。


只有交接班才能说上几句话。

  婚后,两人一个披着星星上班,一个伴着月亮回家,两个人每天也只有趁中午交接班时多说几句话,就是这样短暂的交流中,谈的最多的除了公交车就是孩子。每天一大早5点不到,陶建阳会悄悄起床,洗漱完毕给全家做早餐,自己吃完后骑电动车到几公里外的柳洲东路公交总站,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而蒋莉和女儿依旧还在梦乡。蒋莉中午去接班,陶建阳则匆匆回家休息一会,再去接孩子放学和买菜烧饭。等蒋莉下班后已经是深夜,回家后,她的动作都很轻,生怕吵醒丈夫和孩子。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陆林)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