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和文化,一个强调精准,一个相对模糊,看起来相互冲突。但在今年江苏两会的现场,记者听到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闵学勤提出了“大数据文化”这个词,她建议要把大数据和文化进行糅合,并通过大数据文化为江苏带来开放、创新的治理新格局。什么是大数据文化?如何应用?
“一般来说,文化是不可能速成的,都是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但为什么大数据文化有可能是在短期内去孕育、建构?”闵学勤表示,关键就在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风起云涌。在此浪潮中,无论政府还是百姓都在不自觉地创建大数据、有依赖地去使用大数据,形成全社区对大数据的脱敏和规模化、高粘度地使用时,它很有可能快速形成文化,所以她建议江苏应该率先站在这一潮头去引领这样的大数据文化。
那么,大数据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闵学勤介绍,首先,是大数据思维意识,包括从政府到民众各个层级对大数据不陌生、不惧怕。铺陈大数据广泛使用的各类绿色通道,全社会成员对此的积极响应决定了有没有可能形成大数据文化氛围。第二,在大数据使用到达一个高频度的时候,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大数据成为我们日常难以割舍的一种消费品,时时嵌入日常的消费、社交及其他活动中。特别是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不需懂得采集或开发大数据,只要有权能够分级共享大数据成果,就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比如,出行时点击大数据平台,根据出来的结果,选择时段和道路,实际上就是使用大数据成果。
此外,闵学勤表示,在大数据文化方面,要想找一个可效仿的国家或地区,可以说是没有的。因为大数据在全世界的兴起也就是近五年的事情,再加上建构大数据库的一个基础就是规模,在中国,大规模人口被吸引到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上,并且形成了一种高度粘性,中国成亿级的用户每天都成为生产大数据的一份子。所以在大数据这一风口浪尖上,中国正在先行先试。
对于江苏大数据文化发展,她的建议是: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联动的,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相对滞后或相对的慢一拍,都有可能带来相关领域慢两拍或三拍。江苏在互联网经济方面没有占得先机,而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但她认为如果大家都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大数据文化创建方面弯道超车,还是有机会的。“这需要江苏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凝聚共识。”她表示,江苏若率先创建大数据文化,不仅将直接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类治理主体带来低成本、高效度的共融平台,也将快速聚合大数据文化产业,为江苏带来开放、创新的治理新格局。
(来源:江苏文艺广播/田青 编辑/童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