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南京复地御钟山小区的吾在书舍,自开业起就吸睛无数,迅速成为一代“网红”,引无数民国风爱好者种草,就连著名作家严歌苓都慕名而来。
读书,是花费最少的一种补给
作为全国首家纯正民国风社区书店,吾在书舍开业一周就已经在央视亮相,更有出版人称其有望为南京再赢一块最美书店奖牌。
这样的清新隽永民国范儿,也是严歌苓所喜爱的。在她看来,读书人能到这么好的环境里面读书是一种享受,“民国时期读书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读书人读书时都要擦干净桌子,坐下来,窗明几净的感觉。现在有了电影、电视、微信,似乎读书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一个舒适、怀旧的气氛,大概可以让一些不读书的人变成读者。”
1月30日下午,严歌苓又来到湖南路凤凰云书坊24小时书店举办签售会,这家将“灯光不熄,阅读不止”进行到底的新式书店,也让严歌苓赞叹不已。“有一个能够随时读书的地方,真好。如今很多人都在思考如何能让自己活得更充实,在我看来,读书就是门槛最低的、花费最少的一种补给。”
写作,让我忘记锅上还煮着东西
在国内国外众多作家中,严歌苓并不算高产,但在她近40年的写作生涯中,却创作出了《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等佳作,近年来也是有着一年出一部优秀影视或书籍作品的节奏。
到底是什么强大的力量去支撑她坚持写作?在凤凰云书坊24小时书店,严歌苓透露了自己的写作状态。“我在写作时总是很‘嗨’。”严歌苓说:“你要问我有什么力量,我只能说一个作家,如果没有激情是写不下去的,这是他们在写作时仅有的一些乐趣。有时候,我甚至会忘记锅上还煮着东西。”
当然,困难谁都会遇到。曾有媒体报道严歌苓创作一部作品时要花很多时间去体验生活,这是很耗精力又花成本的事情。严歌苓表示,有时候就得如此,“举个例子,有本书里需要大量的校园生活,我就到北京的各个中学去蹲点。”在她看来,体验到的是最真实的,才能更好地创作。
南京,是一座温馨滋润的城市
对于南京,严歌苓也有着特别美好的记忆,“我的母亲是生在南京,葬在南京,她人生最后的20年居住在南京,所以南京是我过去常常来过春节的地方。夏天吃菊花脑,秋天吃螃蟹,这个城市很滋润很温馨。”
《芳华》上映后,收获14亿票房,冯小刚导演、严歌苓编剧打造的青春大片引发了很多人的追忆热潮。来到南京的严歌苓,也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她看来,年轻人应该过有“理想”的生活,“有了理想,永远就有青春。在我那个年代,物质非常匮乏,现在条件好了,人也必须要去追求一些超越物质的存在。对我来说,那就是文学。”
记者:在您的笔下,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部作品和哪一个人物?
严歌苓:我最喜欢的是《扶桑》里的扶桑,《第九个寡妇》里的王葡萄,《小姨多鹤》里的多鹤、小环,《陆犯焉识》里的陆焉识。这些都是我写得非常丰满非常痛快淋漓的角色,而且我觉得我创造了一些非常新的文学形象。我还有一部小说,被台湾学术界认为是我写得最好的作品,《心理医生在吗》,我也很喜欢里面说故事的人。
记者:能透露一下吗,下一部作品的题材会是什么?
严歌苓:当代题材。《芳华》电视剧的剧本也正在创作中。
记者:您和很多一线导演合作过,您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受电影、电视剧导演的喜爱?
严歌苓:其实,我认为我的作品并不是很适合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很多导演拿了我的作品后发现很难改。但是,我非常注重对人物的描写。我希望我的人物与上一个人物不一样,我花了很多心思想要把我的故事讲好,我特别希望我的小说是视觉的。视觉的意象在改编电影、电视剧剧本的时候都是用不上的,这种抽象的东西是只属于文学的视觉感。
记者:有没有推荐读者阅读的书?
严歌苓:我推荐每个人先把经典的作品读一遍,《红楼梦》读一遍,雨果的统统读一遍,列夫·托尔斯泰的读一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一遍,马尔克斯的所有作品读一遍……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