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能!更省心!江苏合力共建养老大体系

2018年01月25日 14:41: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江苏老龄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近年来,我省探索医养融合、"互联网+"养老,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各项养老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17年,将"健康与养老服务"作为十大民生实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有效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今天的系列报道《为百姓做的那些事》,让我们看看"养老 "那些事。

  "互联网+养老院",让居家养老更智能

  家住南京市江宁区的耿光立老人多年瘫痪在床,一直由老伴照料起居,但随着年龄渐长,老两口的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

  去年11月,由江宁区民政局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养老院",为老人免费发放了一台手机。按下手机的一键呼叫功能,一个小时内,就有助老员上门服务,解决了老两口的困难。 对此,耿光立老人感到十分欣慰:“蹲家里很孤单,他们来了我就很高兴。

  在提供助餐、助浴等基本生活服务的同时,助老员还会定期收集耿爷爷的健康数据,发送到大数据平台上,便于实时监测。“因为老人身体随时可能会有危险,只要一个电话打进来,我们就会启动紧急救援的流程”。安康通南京公司负责人王春秀说。

  搭上互联网快车,居家养老服务更加智能、精准。目前,这一"互联网+养老院"每月线上呼叫量达到1.8万次,每天约有600个老人享受到多种上门照顾服务。

  "医养融合" 模式 让养老省钱更省心

  传统观念也在改变,如今,有越来越多老人选择在养老院度过晚年。90岁的老人徐思盛和老伴范学红住在南京市秦淮区老年公寓,徐老患有前列腺疾病,常年插着导尿管,在来养老公寓之前,每个月都要去一趟医院更换导尿管,非常不方便。自从老两口住进老年公寓后,不仅有护士提供帮助,还会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上门服务。南京秦淮区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萍说:“我下午不上我们医院的门诊,就是给他们提供服务,随叫随到。”徐思盛女儿表示,父母住在这边更省钱、省心。

  目前,我省像这样的"医养融合"机构已有474家,总量居全国前列。苏州、南通、南京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医养融合模式在不断创新。南京钟山一家养老服务综合体,康、护、养、教学、研究五位一体,按照规划,各机构将完全打通,"医养"深度融合。

  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院长励建安介绍:“我的人员到养老院带他们做运动锻炼,不需要再做任何经济上的新的分割,(这样)我们希望把老年人的医疗的服务,前移到预防为主的阶段。”

  利好政策不断 共建江苏养老大体系

  创新服务离不开政策支持。2016年《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大力支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养老组织建设"智慧社区",发展"虚拟养老"模式。据统计,目前全省建成虚拟养老院95个,辐射全省90%以上养老服务对象。

  除此之外,2017年,全省新建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7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2007个、适老住区11个,超额完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充分利用社区公共资源,形成"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服务圈"。养老服务市场也愈加开放,2017年,我省出台《关于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等多项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2018年初,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具体目标:到2020年,九成街道开展日间照料服务;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自愿随子女迁移户口;老年人异地就医按参保地政策直接结算等。

  泗阳县史集街道桃果园居委会居民陈兵说:“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希望能早日实现城乡医保并轨。”

  丹阳市居民、退休干部毕芬清说:“我们希望江苏对老年人,长期照顾险能尽快出台,使我们老年人解决后。顾之忧,得到一个更好的保障”

  来南京打工已有20年的王可胜仍是农村户口,将来他想回农村颐养晚年。他希望在新的一年,农村老人有更多好的政策,“生病了或者想买点什么东西,打个电话,就有人来帮助我们”。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汪乐平 查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