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南大,看100位博士烹制“花样午餐”

2018年01月22日 06:40:47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房间里,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带来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南大新传院供图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房间里,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带来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南大新传院供图 


  “记不清来听了多少讲座了,但已经吃了有生以来最多的汉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王辰瑶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从2013年10月开始,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不起眼的418房间里,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一办就是5年。这个“迷你论坛”让全国知名教授,乃至长江学者欣然接受邀请、竞相赶来。简单的汉堡加可乐,配上大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饕餮盛宴”,让100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会,变成了100顿快餐时代的学术盛宴,并形成独特的“418味道”。

  从第 1个到第 100个

  “当时这个想法非常素朴,就是觉得我们要教会同学们如何起点很高地来做好博士论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翼青教授告诉记者,从2013年10月开始,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418房间,每个周五(刚开始是周二)中午的两小时,都是雷打不动的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时间,迄今已经举办了整整100期。

  邀请什么样的学者来交流,具体讲些什么?博士之家的创办者、时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的郑欣教授想法很明确:地域不限,专业不限。

  南京大学新传院副教授袁光锋,是博士之家的首个开讲人。刚接到郑欣教授的邀约时,袁光锋觉得“很荣幸,也不安”。但他觉得,自己的体会可以帮博士生们少走一些弯路,便欣然答应。而在这场讲座中,袁光锋的收获也不少,师生给了他很多反馈。如今,这些反馈构成了他这几年修改的基础,改好后,这份博士论文出版在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青年长江学者周葆华教授是第100个主讲人。在周葆华看来,无论是第一个,还是第一百个,都是一个起点,“我正好赶在这个时间点上,”周葆华说,无论是在哪一期,博士之家的学术本质没有变。

  分享的不仅是学术和论文

  5年的时间,南大新传院的418房间来了100位博士,没有一位重复。他们,有的是毕业不久的青年学者,有的是资深的专家,甚至有不少还是长江学者。研究和分享的范围涵盖了新闻传播、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政府管理等各领域。

  胡翼青说:“年轻教师做客博士之家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博士论文就像面包刚出炉不久,有更多新鲜的东西可以和大家分享。但我们后来觉得,可能还需要有一些资深学者来压阵,他们的博士论文可能已经成为了学界传颂的名篇。”随着博士之家名气越来越大,主讲者的邀请名单越来越长,来头也越来越响。

  这其中,就包括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南京大学校长助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从来,南京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宪,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单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时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系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潘忠党,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李金铨,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教授、知名学者冯建三等。

  学者分享的不仅是自己的博士论文、学术人生,还包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听这些资深学者讲座,对我的读博规划、学术研究非常有用。”2014级博士生赵呈晨说,,她记得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教授李金铨来做讲座,一开始就教了一个读博小技巧。“他说,读书千万不要盲目,而是在有了一个大目标之后,再切成几个小目标去实现。”在后来的三年多读博时间内,她就是按照李教授的方法去做,效果很明显。

  博士之家吸引的不仅仅是新传院的博士生们,还有其他院系的学生。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2011级硕士生徐鹤就是其中一位,她到新传院蹭了一年半博士之家的课。后来,如愿读了新传院的博士。另外,还有不少外校的学生也成了418的忠实粉丝。

  汉堡的“饕餮盛宴” 独特的“418味道”

  学术午餐会除了学术,当然少不了午餐。而午餐一般由博士班的班长负责。2013级博士生张波回忆,他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大家购买午餐,基本都是简单的快餐:汉堡、酸奶、面包。尽管学生笑称它们是“老三样”,但每期必来,不是为了快餐,而是为了快餐时代的学术盛宴。

  南大有句校训,叫“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大概就是南大做学问一贯的风格: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精神境界上获得了什么提升。

  “我们中午虽然吃得比较简单,但是享受完这些特别丰富的‘学术午餐’后,你就会觉得,这些精神食粮远比真实的大餐有意义得多。”2015级博士生黄贺铂说。

  南京大学新传院前任副院长张红军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每周的学术午餐会,便成为一次非凡的享受——大个的汉堡、飘香的咖啡,谈笑的女神、男神,当然还有每次引领我们进入他的情景、分享彼时体验及此时感悟的新、老博士们。”

  让博士教育回归本真

  什么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打开方式?南京大学新传院教授潘知常曾经提过这么一个问题:“我就经常问自己:‘你是想做一个学者呢?还是仅仅只想看上去是一个学者’?”潘知常说,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整天忙于项目申请,忙于发核心期刊。“博士首先就要像一个博士。”潘知常在回忆文章中认为,博士不倾尽全力关注学术本身,这无疑是不应该的。而博士之家的做法,就是让博士教育回归到本真。

  对于这一点,周葆华教授特别有感触。在他看来,博士论文代表了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某种意义上的高峰。因为博士论文要花上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甚至很多人将来做了老师,也不一定像写博士论文那样,投入那么多的精力来专注某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博士之家,采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周葆华说,特别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博士生,可以更好地体味研究的甘苦,磨砺自己的信心。

  博士培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博士论文的创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胡大平教授曾作客博士之家。在他看来,现在的博士培养体制因为有一套规范化的流程,反而不利于创新。而博士之家把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专家邀请过来,思维就在这样小小的空间里碰撞,制造了一种新的传帮带培养方式,是对现有博士培养体制的一种非常好的补充。

  正是如此,南京大学新传院副教授王蕾才感慨说:“我觉得418模式是将学术融入生活,于日常生活叙事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博士生们的学术信仰。”

  要做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418学术午餐会既为学生搭起了求知的殿堂,同时也为学生形塑了人生。”胡翼青说,“主讲者跟我们分享他整个的学术人生,我个人认为,那才是博士之家最让人目眩神迷的东西。”

  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走到今天,最让人羡慕的培养学生的模式,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那种令人艳羡的师生关系,一个人不停地追问,另一个人在不停地回答,新知就在这种问答当中汩汩而出。而博士之家,正好给了师生这么一个机会。当一个在上面讲,一个在下面问,无论是学术,还是人生,就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有了新的认知。

  胡大平认为,博士之家做到100期,意义还不限于此,这些受邀老师将来很多都是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做的研究,在418被记录、整理,事后出版,经过100期、200期,甚至更多的积累,就是一个独特的学科史,也是一个社会史资料的积累,意义非凡。

  而100期,只是南大新传院博士之家的一个小小的节点,远不是终点。

  那么,未来的博士之家会不会向更多的人开放?胡翼青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418的大门从来没有对外封闭过,将来可能还会做一些创新,“无论怎样,它仍然是我们提升博士们素养的一个讲堂。”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陆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