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林: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

2018年01月21日 10:44:5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自2010年始,陈宜林连续8年从事野生动物江豚保护公益活动,是扬州最早的从事江豚保护工作的志愿者,被誉为“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他多次成功策划组织了省、市级江豚保护公益活动,培养了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大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豚爷”。扬州的江豚保护活动在长江沿线城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引得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数度来扬考察。


  中国长江江豚是全球鼠海豚科唯一的淡水亚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活化石”。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长江生态遭到破坏,导致江豚数量急剧下降, 2013年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其濒危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EW)。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远低于国宝大熊猫。

  于是,这几年在扬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江豚保护志愿者,在这些志愿者中有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叫陈宜林,今年69岁。从2010年开始,他在江豚宣传保护的路上一路前行。

  几天前,扬州发布记者来到兰苑小区陈宜林的家中。陈老非常和蔼可亲,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江豚办公宣传阵地”。

  “平时这里就是全市江豚保护活动的联络点,很多志愿者都到过这边!”记者看到,客厅靠边的橱窗内放着一些文创产品,都与江豚有关。有江豚的现状、江豚保护的宣传以及江豚长江沿线保护区域的简图等。

  在客厅和房间的墙壁上,则挨个挂着多幅简笔画,画中的江豚栩栩如生。陈老经常静静地欣赏每一幅画,看着江豚的模样总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

  陈老今年69岁,是新华中学一名退休教师,老家在杭集。提起对江豚的最初印象,还要从他10多岁时说起。过去,陈老在扬州中学上学,放学后经常乘船回家。“那时还没有廖家沟大桥,摆渡工人常提醒船上的乘客坐好,小心被‘江猪子’拱翻船!”听完摆渡工人的提醒,陈老就纳闷:“这‘江猪子’究竟是什么?竟然有这么大魔力,能将船拱翻?”

  小时候听惯了的“江猪子”,其实就是江豚。江豚靠肺呼吸,基本是一分钟出水呼吸两次。这种江豚出水的生理习性成为他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与江豚正式结缘,来源于一条电视新闻!”2010年秋季,陈老偶然间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报道,新闻上介绍:“长江江豚目前是长江里唯一的淡水鲸类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连通的湖泊中,已在地球上生活了20多万年,但近几十年来,随着航运的发展和沿江地区的过度开发,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中科院水生动物研究所专家经科考估计,现存长江江豚的总量仅剩不足千头,如果按照当下数量下降的速度,专家推测,不出10年,江豚就要灭种了……”

  这则新闻结尾呼吁大家帮助江豚寻找合适的迁地保护区。陈老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保护它们尽一份力,而他觉得自己老家的廖家沟水域就非常合适建迁地保护区。

  根据自己的想法,陈老来到廖家沟进行调查。随后写信给中科院,将这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水文状况一一在信件中写明,并建议在廖家沟建江豚迁地保护区。没想到信件寄出后,很快收到回复。在回复中,陈老进一步了解到,建迁地保护区需要符合很多条件,如没有航道、没有渔场、没有化工污染,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等。陈宜林根据以上问题一一通过调查回复专家。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陈老一直与国内豚类研究专家王克雄、郝玉江等通过电子邮件保持着密切联系,廖家沟水环境的点滴变化都会迅速地反馈到他们那里。2013年9月,王克雄派考察组专程赶到扬州,对廖家沟水域开展考察。

  “科考队员坐上渔船,我就当起了向导,大家仔细考察了廖家沟的水质、生态环境、水域面积、水深等数据。陈老向记者坦言,他是以个人名义邀请中科院的专家组过来考察的,可能是中科院历史上少有的。经过一天的科学考察,专家们认为廖家沟水域广阔、水质好、水生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江豚繁衍生息。

  这几年,陈宜林跑遍长江扬州段,只要听说哪里有渔民见到江豚,就会赶过去了解情况并做记录。2011年7月,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开始全国招募,陈宜林报了名。他发现扬州响应者很少,意识到保护江豚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此,他发起成立了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为招募志愿者,他经常跑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举办知识讲座,组织调研考察活动。经过他的努力,扬州的江豚保护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除了成年人外,队伍中也多出不少小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了解江豚,知晓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作为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之一,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出栖息地的质量、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

  2015年,扬州市提出了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构想。陈老了解具体规划情况后,感觉这将为在廖家沟水域开辟江豚保护区提供最佳契机。他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考察长江沿线和廖家沟水域的生态。随后,在扬州设立江豚保护区的建议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次次提交到扬州市人大和政协会议。

  陈老说,江豚科考队专家来扬考察后,对廖家沟优良的生态环境给予好评。之后,市农委打报告给江苏省建议在廖家沟建迁地保护区。“报告打上去后,省里要各个部委会签,结果到了水利部门时,遭到一票否决。”陈老说,否决的原因是根据建设规范,江豚保护区需要采取拦网措施,而廖家沟作为淮河的泄洪通道,不能设置任何障碍物。不采取阻隔措施,迁地保护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意味着廖家沟不得不退出保护区的选择范围。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深深打击了陈老。但是陈老冷静下来后没气馁。他心想,宣传江豚保护主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生态保护理念。江豚保护活动不能停。于是,他又继续寻找新的保护水域,积极参加江豚保护宣传活动。在陈老看来,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都会将保护江豚的工作继续做下去。

  近年来,陈老也在探索一个理论,即“江豚生态经济”理论。陈老指出,“江豚生态经济”就是以建立江豚保护区为抓手,开展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依托各类保护区的优越生态环境,建立“江豚农业生态区”、开辟“江豚观赏区”,研发具有地方文化符号的江豚文化创意产品。我们将这些江豚题材的多种内容整合起来与地方经济融合,让江豚保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再反哺江豚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即“江豚生态经济”。

  “江豚生态经济”的推进,必定提高社会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知晓度、关注度与参与度,让百姓真正明白江豚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切切相关,继而不断凸显江豚保护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价值,这就给政府提供了一条“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

  “我希望,扬州也能有一处保护江豚的‘乐水’。”陈老向记者规划着他的未来工作方向:我们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人类与动物同享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物圈,人类与动物是共繁荣共濒危的关系。我们必须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地球生物圈的完整性,通过江豚保护的宣传,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升,给生态送温暖,送关怀,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