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吆喝体现常州温度!《常州吆喝》汇报演出感动全城

2018年01月21日 09:50:07 | 来源:中国常州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7年11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常州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再一次刷新文明新高度之际,华音长青艺术团打磨四年、改版五次、演出百场的《常州吆喝》获得了江苏省首次开评的民间文艺“迎春花奖” 民间艺术表演奖,成为全省民间曲艺类首批、唯一获奖的节目,实现了新的跨越走出常州,载入了江苏文艺历史篇章。

  2018年1月20日下午13:30,《常州吆喝》获奖汇报专场演出在常州市文化馆六楼剧场隆重上演。我们又一次一起聆听了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吆喝,在袅袅余音中儿时街巷的全景在眼前铺开。一场演出,一出剧目,唤起常州人对故园旧巷的遥远记忆,也激发大家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获奖作品:《常州吆喝》

  道德讲堂歌表演《孝》

  舞蹈《心声》

  现场观众聚精会神观看演出

  常州华音长青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常州吆喝》获得了江苏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华音长青艺术团是中国常州网首创并倾力打造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文艺团队。2012年,一群经常在常州各大公园唱歌的文艺爱好者有了成立艺术团的想法,发展至今,华音长青艺术团已有80多人,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业余文化团体。艺术团里(可谓)人才济济,《常州吆喝》的许多演员虽非专业,但也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殷福平老师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实力派干将。殷老师从小在学馆学习戏曲,曾是剧团的主力演员,有着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和扎实艺术功底,如今年满花甲他还能在舞台上翻几十个跟头,可谓身手了得。

  《常州吆喝》是一个民俗风情表演剧,它以民间生活为背景,以方言民俗为主线,把市井风情的色、香、味、型、景,通过演员鲜活生动的表演,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临其境,沁人心扉,而又乐在其中。

  同为《常州吆喝》编导的蒋敏老师告诉我们,这部表演剧最开始的收集、整理、编导都凝结着已故去的常州市华音长青艺术团表演艺术指导瞿鼎滋老师的辛劳。起初灵感便来源于民间艺术家协会民俗顾问瞿鼎滋先生的风俗画,描绘的是老常州的民俗风情、市井百态。最初为创作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主创人员走访了上百位老市民,收集了约60种吆喝、叫卖声,经过四年打磨、五次改版,最终成就了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声有色的风俗“画卷”。

  关键词:成就

  华音长青艺术团创作排演的《常州吆喝》获得了江苏民间文艺的最高奖。据了解,作为江苏民间文艺的最高奖,此次“迎春花奖” 民间艺术表演奖的首次开评,实现了与中国民间文艺国家级最高奖“山花奖”的全面对接。《常州吆喝》是江苏省民间文艺“迎春花奖”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民间曲艺类获奖作品。

  早在获奖前的2016年12月,《常州吆喝》3次受省文联邀请赴南京演出,受到了全省艺术家的关注,收获了包括姜昆、郁钧剑等知名艺术家的掌声。因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常州吆喝》走遍常武大地,在各个乡镇都留下声影,前后展演一百多场,自2013年登上舞台后,这久违的乡音赢得了城乡众多好评。

  关键词:曲折

  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常州吆喝》从创意到成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些争议和曲折。节目在最初打磨的过程中关于《常州吆喝》中的吆喝是否只应该用常州方言来表达,主创们还是经过了一番探讨和争议的。有人认为所谓《常州吆喝》,便应该用常州话来表达,更多同志认为常州素来有开放包容的肚量,《常州吆喝》表现的应该是在常州地域上的叫卖声、吆喝声,自然应该包含本土市民和外来人员的自身方言构成。正是由于《常州吆喝》剧目主创们对于节目认真负责、深入研究探讨的态度,才有了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未来

  未来,《常州吆喝》剧目将进一步精排,以更好的面貌更完美的形式走近市民,走进全省,更加期待它能代表常州走向全国。

  随着《常州吆喝》的成功,华音长青艺术团又计划推出其姊妹篇《常州号子》与《常州山歌》,同样是以艺术的方式再现老常州地域上的风土人情,相信一定又是一番精彩纷呈。正如华音长青艺术团新闻发言人王裕民先生所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华音长青人的心中有着满满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常州传统文化的依恋,未来一定能用更多的艺术形式体现我们的常州温度。

  如今《常州吆喝》跨出常州,努力争取跨出江苏,走向全国,这也是长青人的中国梦。我们也期待着每一位常州人和华音长青一起,唤起乡情,畅想未来!
      (来源:中国常州网 编辑/夏雪)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