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我的天空是这半个书房

2018年01月09日 05:38:11 |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曾是周有光最爱说的一句话。

  2017年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2岁。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好学上进的青少年时代

  周老出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祖上在江苏常州是望族,后来家道中落,但藏书颇丰。三岁时,祖母就教他念唐诗。之后,周老接受了完整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全面教育。

  “我没有上私塾。我小时候读书读得不多,家里只有我一个男孩,溺爱我,说:‘不要压他读书,早读书身体不好。’”周老回忆道:“小学毕业以后,我就进常州中学的预科读了一年。常州中学的好处是预科非常好,因为每个学生不同科目的水平不同,假如你的国文不好,读预科就补国文,数学不好就补数学,英文不好就补英文。我就补读古书。我重点读《左传》,一篇篇地背,那时候古文进步得很快。我的老师教《古文观止》,他喜欢韩愈,因此我们大家都跟着他喜欢韩愈。那时年纪小,记忆力非常好,所以读了很多古书。我有一个同学叫史松培,江苏溧阳人,他从小就读了许多古书,我很羡慕他。他很用功,清早五六点人家还没起来他就已经起床了,我也早起,跟他念了许多古书。我从他身上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当时常州中学用的教材《世界历史》《世界地理》都是英文版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的课程也都用英文课本,这使得周老阅读英文书籍没有一点障碍,周老幽默地补充:“现在好些外国地名我都只记得英文地名,中文地名记不了。”

  结缘《百科全书》

  1923年,周有光进入当时上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就读,“那是所教会学校,图书馆随便去看,那时我不仅看中文书,也看英文书。不过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看报,主要看英文报。当时,有一个英国教师问大家:‘你们天天看报,是怎么看的?’我们说:‘看报就看报,没有什么。’他说:‘看报有看报的方法,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不知道就赶快去查书,查书首先要查百科全书。’我们按照他这个方法来看报,兴趣就大大提高了,知识也慢慢积累了起来。”

  提起《百科全书》,周老倍加推崇:“这部书非常好。一个题目,简简单单给你讲,而如果去看书,一个小问题就是一本书,看百科全书可以节约时间。”周老认为《百科全书》的作用非常大,“对我非常有用,其实对每个人也有用。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你可以先了解大致情况,然后再查看其他比较专业的书。”通过《百科全书》,周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甚至还得了个“周百科”的外号,那是拜连襟沈从文所赐。

  从经济转行文字改革

  现在人们称周有光为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但最初周有光是搞经济学的,对金融特别熟悉,解放初期曾写过《新中国的金融问题》一类著作。问到周老是怎样从经济转行搞文字改革的,老人不假思索地说:“是兴趣,我一直都很喜欢语言文字。”

  在周老的书房里,可见不少语言文字方面的书《说文解字》《常用构词字典》等等,甚至小到一个国家语言研究的书籍都有。“我的学术研究在离休以后就结束了,我现在看的书很杂,但我还会不时地看看这类书。从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亚当·斯密斯和凯恩斯看,可以说经济学都是外国的,但是文字学中国古代就有,我对这个一直很有兴趣。

  85岁后的天空就是半个书房

  85岁那年,周老正式从所有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老人打趣说:“再不退休就不好意思啦,占着别人的位置太久了。” 

  离休后,周老开始以看书、写杂文做消遣,主要看关于世界历史和各地研究文化问题的书,这成了他的另一个兴趣点。书架上也有许多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很重要,之前的历史不是全球化的,这两本书却有全球化的眼光。”周老总结道。

  “我的生活很简单,我的天空就是这半个书房。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他在《百岁新稿·自序》里表示:“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