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青春记忆里,也许都有一件绕不过去的事,一个备受珍藏的物品,一个记忆深处的人。对于一座城的人来说,城市里的建筑则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或许翻新重建,或许搬迁,或许还伫立在原地。而无论它怎么变化,那种情感上的维系是不会轻易消逝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中的建筑,探寻属于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南京长三角书市:陪伴几代人成长
去山西路军人俱乐部的“长三角”淘书,这是喜欢看书的南京人的一份集体记忆。不过从12月18日开始,长三角出版物市场的书店陆续搬迁至五塘文化广场(幕府西路2号大院内)等处。
这个已经有25年历史的“长三角书市”在元旦正式画上句号。现在,“去长三角淘书”将变成“去五塘广场淘书”。
从去年4月份开始,长三角出版物市场要关闭的消息就曾多次传出,但真正的搬迁公告却是在今年12月18日才贴出。
根据相关规定,从2018年1月1日起,长三角出版物市场停止营业,将搬迁至五塘文化广场。
12月30日,这个曾经的华东地区最大图书市场内部,犹如置身装修工地。昔日每家书店之间的隔断基本上都已拆除,一大半的书店已搬走,留下大量垃圾。还没搬走的书店内,工作人员忙着将堆积如山的图书打包捆扎,再用手推车将书送出运走。
还没搬走的人说:“我们对这里还是很有感情的,最好的青春都奉献在这里了。”
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激情时代的缩影
自古以来,桥梁作为沟通两地的构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的力量和对自然的征服,天然地承载着一定的情感内涵。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代表了国人的智慧与力量,同时也完成了历年以来想要在南京建立一座长江大桥的夙愿。大桥的建立,改变了南京的城市格局与风貌,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重要的记忆地标。
南京长江大桥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伟大奇迹和历史象征。它一方面承载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愿景,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日常,作为一种符号成为了个人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桥不单单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个记忆场所。
今天的南京长江大桥,已从一座时代精神的纪念碑慢慢变成了一个激情时代的缩影。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进步,新的长江大桥和新的建设成就相继出现,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大桥的宏大叙事逐渐被消解,当人们的目光投向大桥,逐渐有了怀旧的、乡愁式的意味。
溧水城郊影剧院:逝去的青春和欢腾
溧水城郊影剧院,一个曾经充满欢腾的孤寂之地。多少年来,它矗立在南京的角落,上演着人世的离合悲欢,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故事。
走进溧水城郊影剧院,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留有岁月的痕迹。重走的过程,就像是打开记忆的过程。
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去看电影成为了人们打发业余时间和接触外面世界的一种重要渠道。
在那个年代,许多个仲夏之夜,看电影,成为了老百姓普遍的休闲和娱乐选择。电影与电影院,便一同构成了那时人们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一直到今天,城郊影剧院依然还在,只是没有好好利用,已经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院了。
南京工人文化宫:60年前南京最时尚的地方
曾是60年前南京最“时尚”所在的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拥有各种职工文体协会,有象棋、乒乓球、篮球比赛,猜谜等游艺活动,经常举办文艺演出和展览会。当年,到文化宫游玩需凭工会会员证方可入内,大多数活动是免费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是南京唯一一个市级文化活动中心。
但由于南京工人文化宫老馆与时代“脱节”,南京市政府于2016年11月下发《关于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决定将白下路257号原市委党校地块划拨给文化宫建设。
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去年夏天,在工人文化宫新址、南京白下路257号举行了奠基仪式。
湖南路:南京80,90一代的集体记忆
在南京还不是遍地商圈的时候,除了新街口,湖南路是南京人去的最多的地方了。
那条不长不短的灯光隧道;那个遍地美食的狮子桥;那满是烟火气息的马台街夜市;学生时代最爱的长城溜冰场,湖南路装载了南京人太多的青春回忆。
即使岁月流逝,近年整体改造,湖南路渐渐走出我们的视野,但是这场青春的记忆,无论怎么改造搬迁,从未消散。
幸运的是,封闭了近两年之久的湖南路,终于要恢复生机了!随着改造工程逐步完成,不久后湖南路将再现昔日繁华,重回南京商业格局,一争雌雄!
丹凤街:南京最后的夜市
南京丹凤街夜市建于2002年,初衷是为了照顾下岗人员再就业。2002年前后是南京夜市的“黄金时代”,各处夜市人声鼎沸,盛极一时。此后,南京夜市却因扰民、环境脏乱差和阻碍交通等原因,逐渐走向被取缔的命运。
目前,这条200多米长的丹凤街夜市是南京市区保留的唯一夜市。
青春会逝去,记忆却可以长存。这些属于南京人的集体记忆,你还记得吗?
(来源:荔枝新闻、掌上大溧水、南京区街一号、搜狐焦点南京站等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