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峰27岁,是南京地铁3号线的一名列车司机。制服笔挺, 戴着细边眼镜,白净斯文,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他最大的爱好是烹饪,冬笋烧肉和土豆烧牛腩是他的拿手好菜。但他惋惜地的说做饭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日程作息与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不同,倒班的快节奏使得他更多地选择了食堂的工作餐。
陈云峰是南京本地人,独生子,父母希望他留在身边,他便在这儿读书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学习的是车辆工程专业。由于眼馋地铁司机每天穿着帅气的制服,驾驶着飞驰的列车,挺神气。更考虑到全国各地都刮着地铁大发展的春风,地铁产业一片欣欣向荣,所以大学毕业满怀憧憬地的选择了这个职业。
应聘之后,是一系列的学习与培训。首先深入学习的就是行车规章制度,这是列车驾驶领域的“宪法”,罗列了每项操作的规范。然后是车辆知识、信号系统、故障处理、应急预案等等。理论的学习只是个基础,离上路还很远。就拿地铁信号系统举例,书上介绍的只是通用的知识原理,真正应用时,不同厂家不同版本的系统,操作起来都有区别。之后的正线实操,更加重要。
他刚开始上正线实习时,是每天跟着师父跑车。
司机室不大,一两个平米。蓝色的控制台上是驾驶列车、开关门、控制空调等设备的各类按钮和操控手柄。此外,还有各种显示屏、仪表盘和指示灯反馈着全列车的各种信息。
传统的地铁列车控制方法,是将列车线路划分为不同轨道区段。当一辆列车驶入某一区段时,该区段会被封锁直至列车驶离。这样的固定闭塞尽管安全可靠,但是效率比较低,无法满足小间隔、大运量需求。
南京地铁采用西门子Trainguard MT列车控制系统,基于通信,使用的是移动闭塞技术。也就是说,当列车在线路上行驶时,通过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不间断的双向通信,根据列车的精准位置计算出每辆列车的最大制动距离,保证前后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这就好比列车自备“移动安全区间”,相邻列车能以较高的速度和很小的间隔前进,从而提高运营效率。
在完成阶段性的跟车学习后,陈云峰开始在有经验的司机监督下试着进行自动驾驶。
但是,自动驾驶可不意味着一键完事。陈云峰驾驶时神情严肃,嘴里念念有词,伸出两根手指,一下指向这儿,一下指向那儿——看起来很忙。那是在对列车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做确认。“手比,眼看,口呼”,这是司机需要完成的规范流程——“作业标准化”,另成一套系统,与自动化信号系统互为辅助,相互保障。
比如列车出站时,他得眼看手指速度码,确认黄色三角出现,这说明列车状态满足动车条件。接着,他指向前方轨道旁的信号机,如果异常时会是红灯。在确认了信号机灭灯和前方轨道及上方接触网安全后(极偶然情况下,接触网可能挂上断线风筝或树枝,如果列车强行通过,有可能拽断网线)一切妥当,列车便开动。
列车进站停稳后,车头位置的计时器开始根据预计停站时间倒计时。车门自动开启,他就登上站台,目光从车头扫向车尾,确认所有车门和站台门正常开启。关闭车门由他手动操作。他看着闪烁的计时器,从容地摁下关门按钮。提示声响起,关门灯闪烁三次后车门关闭。
列车车门系统具有防夹功能,如果有乘客被夹,车门感应到便自动打开,让人进入。即使如此,有时总免不了发丝、裙角这样的细小物体被车门夹住,系统无法察觉。此时司机便是下一道保障。车尾的车门位置有一条LED灯带,司机从车头看过去能看到车门与安全门缝隙间的白色光带,一旦有东西被夹住,就会在白光带上投下阴影。陈云峰总是格外小心,确认灯带完整。
有时,司机长会出其不意地在某一站用纸张遮住灯带。如果司机心不在焉,流于形式,就会被考核,属于违规操作,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吊销驾驶资格,回炉重新学习。陈云峰是个仔细人,顺利通过每一次“突袭”。
他很快就进入下一个阶段,练习手动驾驶,时间是每晚20:00点到23:00点。南京地铁要求所有司机在这段客流量小的时间内统一手动驾驶,以保持手感和驾驶水平。
3号线贯通南北,跨越长江,日均客流72万人次,是南京地铁一条骨干线路。一是确保安全,二是保证服务,陈云峰精神紧绷。每天7点到9点早高峰,控制台右上角的车厢监控屏,画面从第一个车厢滚动到最后一个,每一个都塞得密密实实。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刚跟车实习时,有一回,一个早上没吃饭的女孩挤地铁上班时低血糖晕倒,他立刻在到站时赶到车厢,把女孩抱出来交给站务工作人员救助。类似情况时有发生,他不能放松,且必须保持冷静,以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快速反应。在正线上时间一长,他长了不少经验。遇到有乘客眩晕时,他会第一时间跟调度中心联系,调度中心立刻联系下一站站务,通报车厢号,一到站,备好轮椅和救助工具的保安和站务立刻进车厢,将需要帮助的乘客接出来。另一个方式是通过车厢广播,通报需要帮助乘客所在车厢,寻求车上有医疗工作经验的乘客提供帮助。
陈云峰很快通过考核,取得独立驾驶资格。第一次是趟早班,他挺紧张,特地买了一串紫檀手串。
南京地铁几年间迅速发展,现在,全市有了7条线路,139座车站(此处数据特指2017年采访陈云峰时)。无线通信设备遍布所有轨道。列车穿梭,车底的黄色应答器扫过轨道上的设备,7条线路上所有列车状态实时传输。调度中心大屏幕显示南京地铁线路图,红点代表列车占用部分,绿点则是空闲路段。列车司机随时接受指挥中心的调度及指令,车载系统也时刻监控和反馈着本车状况。一切都在把握之中,高效有序。
技术发展很快,信号系统的升级换代给地铁司机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娴熟的驾驶技术,还需要不断学习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这正好对上了陈云峰的专业,他掌握得很快。
现在,陈云峰已经工作了四年。习惯了颠倒的作息,他要求自己自律且节制,适度睡眠,锻炼身体,会在休息日与朋友相约骑行。许多司机同事都有运动健身的习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很多人去健身房,但比起单调的跑步机,他更喜欢户外开阔的风景。他的公文包里装着工作日志、工作文件、线路图与厚厚一本突发状况预案材料,还有茶叶与风油精。
车灯会把前方的隧道打得雪亮,更远处便是一片幽暗。长时间坐在驾驶位置,眼前的画面一成不变。司机室的空调总是开得很低,冷让人清醒,地铁司机们都得想办法克服单调带来的困倦和注意力涣散。陈云峰的办法是,喝浓茶,往太阳穴抹风油精。站起来开车,也是简单管用的办法。
南京地铁司机平均年龄不高,他算得上有资历的老司机了。这份工作有种特殊的使命感,乘客多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尤其每逢节假前后,途经南京站与南京南站的三号线上挤满了扛着行李、拖着箱子的返乡乘客。
责任感让人成长,他能感受到自己工作四年来的变化,褪去了青年人的急性子,变得更加沉稳,有耐心。
(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刘静)